沈84-安12块沙三段沉积特征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前言 | 第10-14页 |
第一章 区域地质概况 | 第14-18页 |
·地质背景 | 第14页 |
·研究区地质特征简述 | 第14-16页 |
·开发历程 | 第16-18页 |
第二章 地层单元划分及对比 | 第18-29页 |
·基准面旋回的划分 | 第18-20页 |
·基准面旋回界面的识别 | 第18-19页 |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的建立 | 第19-20页 |
·层序地层划分与对比 | 第20-29页 |
·标志层的识别 | 第22页 |
·地层对比具体方法 | 第22-24页 |
·地层对比结果 | 第24-29页 |
第三章 储层沉积特征研究 | 第29-41页 |
·沉积相标志 | 第29-36页 |
·粘土颜色 | 第29页 |
·岩相类型 | 第29-32页 |
·沉积构造分析 | 第32-33页 |
·粒度分析 | 第33-35页 |
·古生物特征 | 第35-36页 |
·测井相研究 | 第36-41页 |
·测井曲线要素分析 | 第36-39页 |
·测井曲线相模式 | 第39-41页 |
第四章 沉积体系分析 | 第41-58页 |
·沉积相模式的建立 | 第41-42页 |
·古物源方向的确定 | 第42-43页 |
·古地貌特征 | 第42页 |
·重矿物分异特征 | 第42-43页 |
·全盆地砂体厚度图 | 第43页 |
·沉积模式分析 | 第43-46页 |
·扇三角洲平原亚相 | 第44页 |
·扇三角洲前缘亚相 | 第44-46页 |
·前扇三角洲及滨浅湖亚相 | 第46页 |
·单井相分析 | 第46-49页 |
·连井剖面相分析 | 第49页 |
·沉积微相平面展布特征分析 | 第49-53页 |
·储层砂体平面展布特征 | 第50页 |
·沉积微相的平面展布特征 | 第50-53页 |
·层序地层分析及沉积演化规律 | 第53-58页 |
·基准面旋回与沉积微相的关系 | 第53-54页 |
·层序地层分析及沉积演化规律 | 第54-58页 |
第五章 储层特征研究 | 第58-66页 |
·储层物性及平面展布特征 | 第58-60页 |
·物性纵向变化特征 | 第58-59页 |
·物性平面分布特征 | 第59页 |
·不同微相砂体孔渗特征 | 第59-60页 |
·储层非均质性 | 第60-66页 |
·层间非均质性 | 第61-62页 |
·层内非均质性 | 第62-65页 |
·平面非均质性 | 第65-66页 |
第六章 沉积相、砂体发育对剩余油分布的影响 | 第66-68页 |
·沉积相、砂体发育影响剩余油分布 | 第66页 |
·沉积韵律性决定了油层的水淹类型和水洗程度 | 第66页 |
·沉积微相控制水驱油过程中油水运动规律 | 第66页 |
·有利区带优选 | 第66-68页 |
结论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2页 |
发表文章目录 | 第72-73页 |
致谢 | 第73-74页 |
附录 | 第74-81页 |
详细摘要 | 第81-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