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文缩略词表 | 第9-10页 |
中文摘要 | 第10-13页 |
Abstract | 第13-16页 |
引言 | 第17-18页 |
临床研究 | 第18-56页 |
1 临床资料 | 第18-19页 |
1.1 病例来源 | 第18页 |
1.2 诊断标准 | 第18页 |
1.2.1 西医诊断标准 | 第18页 |
1.2.2 中医诊断标准 | 第18页 |
1.3 入选标准 | 第18-19页 |
1.4 排除标准 | 第19页 |
1.5 剔除标准 | 第19页 |
1.6 中止标准 | 第19页 |
2 研究方法 | 第19-24页 |
2.1 入组资料的一般处理 | 第19页 |
2.2 治疗方案 | 第19-20页 |
2.2.1 分组治疗 | 第19-20页 |
2.2.2 技术路线 | 第20页 |
2.3 观察指标 | 第20页 |
2.3.1 临床基线资料 | 第20页 |
2.3.2 临床客观疗效指标 | 第20页 |
2.3.3 临床主观疗效指标 | 第20页 |
2.4 临床疗效评定标准 | 第20-22页 |
2.4.1 心绞痛及心电图疗效评定 | 第20-21页 |
2.4.1.1 心绞痛疗效评定 | 第21页 |
2.4.1.2 心电图疗效评定 | 第21页 |
2.4.2 中医证候积分疗效评定 | 第21-22页 |
2.4.3 焦虑自评量表(SAS)疗效评定 | 第22页 |
2.4.4 抑郁自评量表(SDS)疗效评定 | 第22页 |
2.5 可行性分析 | 第22-23页 |
2.6 观察方法 | 第23页 |
2.6.1 疗效性观察 | 第23页 |
2.6.2 安全性观察 | 第23页 |
2.6.3 不良事件和试验药物的相关性评估 | 第23页 |
2.7 统计方法 | 第23页 |
2.8 伦理学 | 第23-24页 |
3 结果 | 第24-35页 |
3.1 治疗前临床资料比较 | 第24-27页 |
3.1.1 治疗前基线资料分析 | 第24页 |
3.1.2 治疗前主观指标比较 | 第24-26页 |
3.1.3 治疗前客观指标比较 | 第26-27页 |
3.2 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 | 第27-33页 |
3.2.1 治疗后心绞痛疗效比较 | 第27页 |
3.2.2 治疗后心电图疗效比较 | 第27-28页 |
3.2.3 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疗效比较 | 第28页 |
3.2.4 治疗后主观指标的比较 | 第28-32页 |
3.2.5 治疗后客观指标的比较 | 第32-33页 |
3.3 治疗后安全性指标比较 | 第33-34页 |
3.4 治疗后不良事件的发生 | 第34-35页 |
4 分析与讨论 | 第35-53页 |
4.1 冠状动脉心肌桥西医学研究 | 第35-39页 |
4.1.1 冠状动脉心肌桥定义及发生率 | 第35页 |
4.1.2 西医对冠状动脉心肌桥的认识 | 第35-36页 |
4.1.3 冠状动脉心肌桥引起心肌缺血的可能机制 | 第36页 |
4.1.3.1 壁冠状动脉受压 | 第36页 |
4.1.3.2 壁冠状动脉内血流动力学异常 | 第36页 |
4.1.3.3 冠状动脉痉挛 | 第36页 |
4.1.4 冠状动脉心肌桥与焦虑抑郁的关系 | 第36-37页 |
4.1.5 冠状动脉心肌桥常用检查方法 | 第37-38页 |
4.1.5.1 冠状动脉造影 | 第37页 |
4.1.5.2 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冠脉CTA) | 第37-38页 |
4.1.5.3 血管内超声 | 第38页 |
4.1.5.4 心电图 | 第38页 |
4.1.6 冠状动脉心肌桥的西医治疗 | 第38-39页 |
4.1.6.1 冠状动脉心肌桥药物治疗 | 第38-39页 |
4.1.6.2 冠状动脉心肌桥手术治疗 | 第39页 |
4.2 冠状动脉心肌桥的中医学研究 | 第39-47页 |
4.2.1 中医对冠状动脉心肌桥的认识 | 第39-40页 |
4.2.2 冠状动脉心肌桥的中医药治疗 | 第40-41页 |
4.2.2.1 以行气活血为治疗原则 | 第40页 |
4.2.2.2 以益气活血为治疗原则 | 第40-41页 |
4.2.3 气滞血瘀型与焦虑、抑郁的关系 | 第41页 |
4.2.4 β-受体阻滞剂对焦虑的作用 | 第41页 |
4.2.5 柴胡疏肝散对焦虑、抑郁的作用 | 第41页 |
4.2.6 从“气血”理论探讨柴胡疏肝散 | 第41页 |
4.2.7 胸痹气滞血瘀型“从肝论治” | 第41-42页 |
4.2.8 胸痹气滞血瘀型临床治疗 | 第42页 |
4.2.9 柴胡疏肝散、丹参饮理论基础 | 第42-43页 |
4.2.9.1 柴胡疏肝散 | 第42-43页 |
4.2.9.2 丹参饮 | 第43页 |
4.2.10 柴胡疏肝散、丹参饮的实验研究 | 第43页 |
4.2.10.1 柴胡疏肝散 | 第43页 |
4.2.10.2 丹参饮 | 第43页 |
4.2.11 柴胡疏肝散、丹参饮组成药物的功效及现代研究 | 第43-47页 |
4.2.12 柴胡疏肝散、丹参饮经典药对研究 | 第47页 |
4.3 中医“双心医学”理论基础 | 第47-50页 |
4.3.1 中医“双心学说”探讨胸痹与郁病的关系 | 第48-49页 |
4.3.2 “血脉之心”与“神明之心”的病理生理 | 第49页 |
4.3.3 “双心疾病”的现代药物治疗 | 第49-50页 |
4.4 研究结果分析 | 第50-53页 |
4.4.1 心绞痛及心电图疗效分析 | 第50页 |
4.4.2 中医证候积分疗效分析 | 第50-51页 |
4.4.3 焦虑、抑郁自评量表疗效分析 | 第51页 |
4.4.4 客观指标疗效分析 | 第51-52页 |
4.4.5 安全性指标及不良事件分析 | 第52-53页 |
5 研究意义 | 第53页 |
6 创新点 | 第53-54页 |
7 问题与展望 | 第54-55页 |
8 总结 | 第55-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7页 |
附录一 文献综述 冠状动脉心肌桥中西医结合诊疗进展 | 第67-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4页 |
附录二 发表文献 | 第74-80页 |
附录三 会议论文 | 第80-81页 |
附录四 附表 | 第81-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