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行耕播联合作业机的研究
| 提要 | 第1-9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9-15页 |
| ·研究意义及背景 | 第9-11页 |
| ·吉林省基本情况 | 第9-10页 |
|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 ·联合作业的优点 | 第10-11页 |
| ·技术先进性 | 第11页 |
| ·国内外耕播联合作业机发展情况 | 第11-13页 |
| ·国外耕播联合作业机的情况 | 第11-12页 |
| ·国内耕播联合作业机的情况 | 第12-13页 |
| ·本文研究内容 | 第13页 |
| ·本章小结 | 第13-15页 |
| 第2章 总体方案及工艺方案的确定 | 第15-17页 |
| ·总体方案及参数的确定 | 第15页 |
| ·总的研究原则 | 第15页 |
| ·总体结构 | 第15页 |
| ·联合作业工艺方案的确定 | 第15-16页 |
| ·工艺方案确定依据 | 第15-16页 |
| ·耕播联合作业工艺方案 | 第16页 |
| ·联合作业的工艺特点 | 第16页 |
| ·本章小结 | 第16-17页 |
| 第3章 耕播联合作业机的研究 | 第17-25页 |
| ·整机特点 | 第17页 |
| ·耕整机的研究 | 第17-19页 |
| ·总体结构及配置 | 第17-18页 |
| ·传动变速系统的研究 | 第18-19页 |
| ·播种机的研究 | 第19-24页 |
| ·播种机整机特点 | 第19-20页 |
| ·一级传动机构的研究 | 第20-23页 |
| ·平行四连杆仿形机构的研究 | 第23-24页 |
|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 第4章 连接机构的研究 | 第25-35页 |
| ·连接机构型式 | 第25-28页 |
| ·刚性连接机构 | 第25-26页 |
| ·挠性连接机构 | 第26页 |
| ·补偿式三点悬挂连接机构 | 第26-28页 |
| ·补偿式三点悬挂连接机构的分析 | 第28-33页 |
| ·机构的自由度计算 | 第29页 |
| ·用解析法对连接机构进行分析 | 第29-31页 |
| ·用图解方法对中间连接机构进行分析 | 第31-33页 |
| ·连接机构在运输时的作用 | 第33页 |
| ·连接机构的试验分析 | 第33页 |
| ·本章小结 | 第33-35页 |
| 第5章 旋耕刀尖端的虚拟样机动态仿真 | 第35-45页 |
| ·旋耕刀尖端轨迹曲线特性 | 第35-40页 |
| ·旋耕刀尖端轨迹分析 | 第35-37页 |
| ·旋耕刀切削面积 | 第37-40页 |
| ·旋耕刀尖的虚拟样机分析 | 第40-42页 |
| ·虚拟样机技术概述 | 第40-41页 |
| ·ADAMS软件简介 | 第41-42页 |
| ·旋耕刀尖端轨迹仿真 | 第42-45页 |
| 第6章 耕播联合作业机的试验研究 | 第45-57页 |
| ·、试验目的及概况 | 第45-46页 |
| ·试验样机技术特性 | 第46-47页 |
| ·试验方法 | 第47页 |
| ·试验内容 | 第47页 |
| ·性能测定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47-49页 |
| ·性能测试结果 | 第47-49页 |
| ·试验结论 | 第49页 |
| ·蓄水保墒对比试验 | 第49-53页 |
| ·试验样机 | 第49页 |
| ·试验用拖拉机 | 第49-50页 |
| ·试验地的选择与规划 | 第50页 |
| ·试验仪器 | 第50页 |
| ·试验方法 | 第50-51页 |
| ·试验结果分析 | 第51-52页 |
| ·试验结论 | 第52-53页 |
| ·分段作业与联合作业对比分析 | 第53-55页 |
| ·试验样机 | 第53页 |
| ·试验用拖拉机 | 第53页 |
| ·试验地的选择与规划 | 第53页 |
| ·试验过程 | 第53页 |
| ·试验结果 | 第53-54页 |
| ·试验结果分析 | 第54-55页 |
| ·本章小结 | 第55-57页 |
| 第7章 结论 | 第57-59页 |
| 参考文献 | 第59-61页 |
| 摘要 | 第61-63页 |
| Abstract | 第63-65页 |
| 致谢 | 第65-66页 |
| 导师及作者简介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