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蒂与关系主义文论
中文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5页 |
中文文摘 | 第5-10页 |
目录 | 第10-12页 |
引言 当前文论界围绕"反本质主义"的讨论 | 第12-20页 |
第一章 "镜式"真理的破灭 | 第20-64页 |
第一节 罗蒂在中国的接受 | 第20-27页 |
第二节 语言与真理 | 第27-51页 |
一、语言:罗蒂反本质主义的逻辑起点 | 第29-39页 |
二、真理:一个赞词 | 第39-51页 |
第三节 被轻忽的理论资源 | 第51-64页 |
一、历史主义 | 第51-58页 |
二、浪漫主义 | 第58-64页 |
第二章 走向关系主义 | 第64-120页 |
第一节 关系主义的内涵 | 第66-70页 |
第二节 关系主义与相对主义 | 第70-84页 |
第三节 关系主义与结构主义 | 第84-94页 |
第四节 关系主义与总体性 | 第94-97页 |
第五节 关系主义与布迪厄 | 第97-108页 |
第六节 关系主义与块茎思维 | 第108-120页 |
第三章 洞见及盲点:关系主义视野下的文学理论 | 第120-204页 |
第一节 (文学)理论:一种新文类 | 第120-143页 |
一、理论的兴起 | 第121-122页 |
二、"反理论"的真相 | 第122-128页 |
三、"科学性"的魅惑 | 第128-131页 |
四、文学教育:岂能撇开理论 | 第131-133页 |
五、理论资源与中国问题 | 第133-143页 |
第二节 文学:消散的本质与多样的功能 | 第143-151页 |
第三节 意义的偶然及其隐患 | 第151-165页 |
一、转向:从认识论到解释学 | 第152-160页 |
二、文学阐释之争 | 第160-165页 |
第四节 经典启迪的推崇及对文化研究的偏见 | 第165-175页 |
第五节 重审文学史 | 第175-186页 |
第六节 文学批评:再描述 | 第186-204页 |
一 再描述的由来与含义 | 第186-194页 |
二 再描述的文本范例与演练 | 第194-204页 |
第四章 "文学文化"中的知识分子与认同 | 第204-236页 |
第一节 后形而上学时代的文学文化 | 第204-213页 |
第二节 知识分子:先锋不再的文化英雄 | 第213-223页 |
第三节 知识分子:反讽的自由主义者 | 第223-236页 |
第五章 政治维度:本质主义与关系主义的关捩点 | 第236-266页 |
第一节 伊格尔顿:为"本质主义"喝彩 | 第236-250页 |
第二节 没有乌托邦的日子怎么过 | 第250-258页 |
第三节 拉克劳与墨菲:反本质主义的激进政治 | 第258-266页 |
结语 | 第266-268页 |
参考文献 | 第268-288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第288-2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