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符号说明 | 第10-11页 |
第一章 卷柏属植物的研究概况 | 第11-27页 |
·卷柏属植物研究进展 | 第11-12页 |
·植物形态及生物学特征 | 第11-12页 |
·资源分布与分类 | 第12页 |
·卷柏属植物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 第12-23页 |
·黄酮类化合物 | 第12-21页 |
·生物碱类化合物 | 第21页 |
·有机酸类化合物 | 第21-22页 |
·甾体类化合物 | 第22页 |
·苯丙素类化合物 | 第22-23页 |
·其他类化合物 | 第23页 |
·卷柏属植物双黄酮化合物的药理活性研究 | 第23-25页 |
·抗菌及抗病毒活性 | 第23-24页 |
·抗肿瘤活性 | 第24页 |
·抗氧化自由基活性 | 第24页 |
·抗炎、镇痛活性 | 第24-25页 |
·对血液系统作用 | 第25页 |
·其他作用 | 第25页 |
·天然产物的生物电化学性能研究进展 | 第25-26页 |
·生物碱类化合物的生物电化学性能研究 | 第25-26页 |
·黄酮类化合物的生物电化学性能研究 | 第26页 |
·本论文设想与研究目的 | 第26-27页 |
第二章 充州卷柏化学成分分离与结构鉴定 | 第27-45页 |
·实验材料 | 第27-29页 |
·药物原料 | 第27-28页 |
·试验仪器 | 第28页 |
·试验试剂 | 第28-29页 |
·化学成分提取与分离 | 第29-33页 |
·提取分离流程 | 第29-32页 |
·薄层色谱 TLC分析 | 第32-33页 |
·化学成分结构鉴定 | 第33-44页 |
·化合物1结构鉴定 | 第33页 |
·化合物2结构鉴定 | 第33页 |
·化合物3和4结构鉴定 | 第33-34页 |
·化合物5结构鉴定 | 第34-36页 |
·化合物6结构鉴定 | 第36-37页 |
·化合物7结构鉴定 | 第37-38页 |
·化合物8结构鉴定 | 第38-40页 |
·化合物9结构鉴定 | 第40-41页 |
·化合物10结构鉴定 | 第41-43页 |
·化合物11的光谱数据 | 第43页 |
·化合物12的光谱数据 | 第43页 |
·化合物13的光谱数据 | 第43-44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44-45页 |
第三章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卷柏属植物挥发性成分 | 第45-56页 |
·实验材料 | 第45-46页 |
·实验药材 | 第45页 |
·主要化学试剂 | 第45-46页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46页 |
·水蒸气蒸馏 | 第46-47页 |
·装置 | 第46页 |
·提取流程 | 第46-47页 |
·气相色谱-质谱测定 | 第47-52页 |
·气相色谱条件的选择 | 第48-51页 |
·兖州卷柏程序升温条件选择 | 第48-49页 |
·翠云草程序升温条件选择 | 第49-50页 |
·深绿卷柏程序升温条件选择 | 第50-51页 |
·质谱条件 | 第51页 |
·定性分析 | 第51页 |
·定量分析 | 第51-52页 |
·三种卷柏属植物的挥发油成分和含量 | 第52-55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55-56页 |
第四章 初步测定充州卷柏中三种双黄酮电化学性能 | 第56-63页 |
·试验材料 | 第56-57页 |
·仪器与试剂 | 第56-57页 |
·循环伏安(CV)法测定试验过程 | 第57-58页 |
·双黄酮试液的配制 | 第57页 |
·循环伏安测试条件的优化 | 第57页 |
·操作过程 | 第57-58页 |
·结果讨论 | 第58-62页 |
·缓冲溶液pH值的影响 | 第58页 |
·扫描速率的影响 | 第58-59页 |
·循环次数的影响 | 第59页 |
·三种双黄酮的比较 | 第59-62页 |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63-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71页 |
附图 | 第71-106页 |
致谢 | 第106-107页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第10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