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学校管理论文

我国当代学位制度的传统与变革

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9页
引言第9-19页
 一、问题的提出第9-11页
 二、研究综述第11-16页
 三、研究的分析路径第16-17页
 四、创新与不足第17-19页
第一章 学位的本质和功能第19-45页
 第一节 学位的本质第19-32页
  一、语义和历史的阐释第19-24页
  二、知识:学位的第一要义第24-32页
 第二节 学位的功能第32-45页
  一、社会阶层分化与流动第32-34页
  二、知识生产与知识劳动者第34-45页
第二章 我国学位制度的传统第45-99页
 第一节 清末学位制度的萌芽第46-54页
  一、知识权力结构多元化第47-49页
  二、道德知识的衰落与科学知识的兴起第49-51页
  三、普遍知识的解体与专业化第51-52页
  四、"奖励学堂出身制"与西方学位制度的衔接第52-54页
 第二节 民国时期的学位制度第54-68页
  一、民国前期的学位制度(1912-1921):效法日欧第55-61页
  二、民国后期的学位制度(1922-1949):效法美制第61-68页
 第三节 新中国的学位制度(1949-1976)第68-78页
  一、多种文化的冲突第69-73页
  二、知识秩序的重建第73-75页
  三、制订新学位制度的尝试第75-78页
 第四节 当代学位制度第78-99页
  一、知识解放的思想启蒙(1977-1991)第80-85页
  二、市场经济体制下的转型(1993-2001)第85-90页
  三、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民主需求(2002-至今)第90-99页
第三章 我国当代学位制度的特点和问题第99-119页
 第一节 学位结构制度的特点和问题第99-105页
  一、学位层次结构第100-102页
  二、学位类型结构第102-105页
 第二节 学位授权审核制度的特点和问题第105-110页
  一、官学主导的学科准入第106-107页
  二、知识权力的转移第107-110页
 第三节 学位授予制度的特点和问题第110-119页
  一、同行评议与学科群落第111-113页
  二、学位答辩与平等习性的养成第113-115页
  三、评价标准的量化第115-119页
第四章 三种模式的比较第119-137页
 第一节 美国学位制度特征第119-126页
  一、多样化的学位结构第119-123页
  二、多方参与的学位质量保障制度第123-126页
 第二节 英国学位制度第126-132页
  一、向市场化发展的学位结构第126-129页
  二、政府控制与专业自治平衡的学位质量保障第129-132页
 第三节 德国学位制度特征第132-137页
  一、欧洲一体化进程中的学位结构第132-133页
  二、导师主导的学位质量保障第133-137页
第五章 我国当代学位制度改革的对策第137-159页
 第一节 文化与治理模式第137-145页
  一、许美德的中国命题第137-142页
  二、统一性与多样性第142-145页
 第二节 制度与实践第145-159页
  一、硕士学位的定位第145-148页
  二、专业学位的发展策略第148-150页
  三、学科目录的再调整第150-153页
  四、学位审核的授权第153-155页
  五、同行评议与量化评价第155-159页
结语:学位制度改革要在文化和制度间前行第159-163页
参考文献第163-169页
致谢第169-171页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第171页

论文共17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的经济公正研究
下一篇:重庆市农村科技扶贫模式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