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中国医学论文--中医临床学论文--医案、医话(临床经验)论文

吴鞠通温病养阴法的研究

目录第1-7页
摘要第7-8页
Abstract第8-9页
前言第9-10页
一、吴鞠通养阴法及方剂溯源第10-22页
   ·《黄帝内经》及《伤寒杂病论》的启示第10-13页
     ·《黄帝内经》提出热病当以泄热养阴为法第10-12页
     ·《伤寒杂病论》创立清热养阴方剂第12-13页
   ·晋唐金元医家的影响第13-19页
     ·《千金要方》经典养阴清热方剂第14-15页
     ·《外台秘要》经典养阴清热方剂第15-17页
     ·金元医家辨治温病强调清热以养阴第17-19页
   ·吴又可治温疫提出祛邪护阴及瘥后养阴第19-20页
     ·祛邪护阴的思想第19-20页
     ·瘥后养阴的思想第20页
   ·叶天士详述温病养阴两大治法第20-22页
     ·养阴注重益胃津与滋肾液第21-22页
     ·养阴以安未受邪之地第22页
二、吴鞠通养阴法的类型及特点第22-28页
   ·吴鞠通养阴法的基本类型第22-26页
     ·甘寒濡润法第23页
     ·咸寒滋阴法第23-24页
     ·酸甘化阴法第24页
     ·甘寒合辛凉法第24-25页
     ·甘苦化阴法第25页
     ·酸苦清养法第25页
     ·甘凉甘温复法第25-26页
     ·咸苦寒复法第26页
   ·吴鞠通温病养阴法的主要特点第26-28页
     ·津伤病浅方宗轻灵不腻第26-27页
     ·阴伤夹邪施以邪正兼顾第27页
     ·病深虚甚重在滋补肝肾第27页
     ·阴虚及阳多投两补气阴第27-28页
     ·救阴护精主以滋养胃津第28页
三、吴鞠通养阴法在三焦辨证中的运用第28-37页
   ·温病养阴须按三焦分治第29-35页
     ·上焦温病养阴法第29-31页
     ·中焦温病养阴法第31-33页
     ·下焦温病养阴法第33-35页
   ·温病养阴须按三焦选药第35-37页
     ·上焦养阴合以轻灵透散第35-36页
     ·中焦养阴尤重甘寒苦寒第36页
     ·下焦养阴常配厚味敛摄第36-37页
四、吴鞠通养阴法组方特点及临床应用第37-48页
   ·养阴法的组方特点第37-39页
     ·清养并施,兼祛余邪第37-38页
     ·养阴生津,兼顾脾胃第38-39页
     ·益气养阴,阳生阴长第39页
   ·、吴鞠通养阴法的现代应用第39-42页
     ·甘寒养阴法的应用第40-41页
     ·酸甘养阴法的应用第41页
     ·咸寒养阴法的应用第41-42页
     ·苦甘化阴法的应用第42页
   ·、吴鞠通养阴名方在临床各科的应用第42-48页
     ·呼吸系统疾病第42-43页
     ·皮肤疾病第43-44页
     ·消化系统疾病第44-45页
     ·血液疾病第45页
     ·肿瘤疾病第45-47页
     ·免疫系统疾病第47-48页
     ·内分泌疾病第48页
五、吴鞠通养阴法及方药使用频数分析第48-54页
   ·《温病条辨》各类治法使用频数第48-50页
   ·养阴法及方药使用频数第50-54页
     ·《温病条辨》各类养阴法使用频数第50-51页
     ·《温病条辨》养阴方使用频数第51-52页
     ·《温病条辨》、《吴鞠通医案》养阴药使用频数第52-54页
六、吴鞠通养阴法运用验案探析第54-68页
   ·温病验案第54-63页
   ·杂病验案第63-66页
   ·临证实录第66-68页
参考文献第68-72页
结语第72-73页
致谢第73页

论文共7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益气滋肾清利法治疗慢性肾衰竭气阴两虚湿浊证的临床研究
下一篇:腰方肌肌筋膜疼痛症临床针刀诊疗及应用解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