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建筑的文化意象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1页 |
·研究的背景 | 第8页 |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8-9页 |
·研究对象与范围 | 第9页 |
·研究的方法 | 第9页 |
·研究的现状分析 | 第9-10页 |
·论文研究框架体系 | 第10页 |
·本章小结 | 第10-11页 |
第二章 中国传统建筑的形式特点 | 第11-21页 |
·中国传统建筑的物理形态 | 第11-16页 |
·以木构架为房屋主要结构形式 | 第11-14页 |
·中轴对称的院落式布局 | 第14-15页 |
·以方格网街道体系为主、按完整规划兴造的城市 | 第15-16页 |
·中国传统建筑的空间气质 | 第16-20页 |
·延伸扩展的构图空间 | 第16-17页 |
·以人为本的尺度空间 | 第17-18页 |
·科学理性的有机空间 | 第18-19页 |
·不变应变的灵活空间 | 第19页 |
·文字图解的意境空间 | 第19-20页 |
·本章小结 | 第20-21页 |
第三章 中国传统哲学观点 | 第21-27页 |
·概念 | 第21页 |
·宗教导向 | 第21-23页 |
·道教 | 第21-22页 |
·儒教 | 第22页 |
·佛禅 | 第22-23页 |
·古典哲学的意与象 | 第23-26页 |
·意象的哲学之思 | 第24页 |
·意象的审美情趣 | 第24-25页 |
·意象的歧义状态 | 第25-26页 |
·意象的成熟完善 | 第26页 |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第四章 中国传统建筑的文化意象 | 第27-43页 |
·传统建筑意象的基本形态 | 第27-29页 |
·建筑的混沌状态 | 第27-28页 |
·建筑的暧昧体验 | 第28-29页 |
·传统建筑的意象分类 | 第29-36页 |
·追求与宇宙和谐合一的意象 | 第29-31页 |
·向往佛国宇宙的意象 | 第31-32页 |
·宣扬儒教文化的礼乐意象 | 第32-34页 |
·生殖崇拜意象 | 第34-35页 |
·祈福纳吉的意象 | 第35-36页 |
·传统建筑的意象化 | 第36-38页 |
·建筑意象的使用状态 | 第36-37页 |
·建筑的意象范畴 | 第37页 |
·建筑的意象化 | 第37-38页 |
·传统建筑的变相性 | 第38-40页 |
·变相运动是一个升华过程 | 第38-39页 |
·传统建筑的变相过程 | 第39-40页 |
·传统建筑的伦理功能 | 第40-42页 |
·中国传统文化的伦理政治理想 | 第40-41页 |
·中国传统文化的伦理制度依据 | 第41页 |
·中国传统建筑的生态伦理精神 | 第41页 |
·中国传统建筑的社会伦理秩序 | 第41-42页 |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五章 以“王家大院”为例分析 | 第43-51页 |
·王家大院的形态布局 | 第43-46页 |
·王家大院的概况 | 第43-46页 |
·王家大院的艺术成就 | 第46页 |
·王家大院的意象反映 | 第46-50页 |
·追求天、地、人和谐统一的宇宙观 | 第47-48页 |
·宣扬人伦、孝悌、进学的礼制观 | 第48-49页 |
·企盼福、禄、寿、喜的生存观 | 第49-50页 |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结语 | 第51-52页 |
致谢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5页 |
图片来源 | 第55-56页 |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