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8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7页 |
| ·ET技术简介 | 第8-11页 |
| ·ET系统组成及工作原理 | 第9-10页 |
| ·ET技术的发展与现状 | 第10-11页 |
| ·ET重建图像质量的评估 | 第11-15页 |
| ·图像质量及其评估方法 | 第11-13页 |
| ·ET重建图像质量评估参数的发展 | 第13-14页 |
| ·评估ET重建图像质量的意义 | 第14-15页 |
| ·本文的组织 | 第15-16页 |
| ·本文的创新点 | 第16-17页 |
| 第二章 ET理论基础与建模仿真研究 | 第17-27页 |
| ·ET正问题 | 第17-21页 |
| ·正问题的理论基础 | 第17-20页 |
| ·正问题的求解方法 | 第20-21页 |
| ·ET反问题及其特点 | 第21-23页 |
| ·反问题的概念 | 第21页 |
| ·图像重建算法 | 第21-22页 |
| ·不同算法重建图像的特点 | 第22-23页 |
| ·ET建模仿真研究 | 第23-27页 |
| ·ECT系统建模 | 第24-25页 |
| ·COMSOL的*.m文件结构 | 第25页 |
| ·电容值计算 | 第25-27页 |
| 第三章 基于模型组的ET重建图像质量评估模型及参数设计 | 第27-51页 |
| ·ET重建图像的灰度化处理 | 第27-30页 |
| ·数字图像处理方法 | 第27-28页 |
| ·图像灰度化的原因 | 第28-29页 |
| ·图像灰度化策略 | 第29-30页 |
| ·重建图像的特点及图像处理 | 第30-34页 |
| ·重建图像特点及图像处理 | 第30-32页 |
| ·图像坐标系 | 第32-33页 |
| ·图像配准 | 第33-34页 |
| ·单物体模型组及评估参数设计 | 第34-40页 |
| ·单物体模型组建模 | 第34-35页 |
| ·面积参数 | 第35页 |
| ·位置参数 | 第35-37页 |
| ·物体特征大小参数 | 第37-39页 |
| ·形状特征参数 | 第39-40页 |
| ·多物体模型组及评估参数设计 | 第40-43页 |
| ·多物体模型组建模 | 第41页 |
| ·物体间距 | 第41-42页 |
| ·物距夹角 | 第42-43页 |
| ·电特性偏差 | 第43页 |
| ·特殊模型及评估参数设计 | 第43-48页 |
| ·特殊模型 | 第43-45页 |
| ·特殊模型的重建图像质量评估参数 | 第45-48页 |
| ·基于模型组的参数分析方法 | 第48-51页 |
| ·参数变化曲线 | 第48-49页 |
| ·拟合直线与线性度 | 第49-51页 |
| 第四章 ET重建图像质量评估软件设计 | 第51-63页 |
| ·软件系统设计概述 | 第51-55页 |
| ·图像处理软件设计的基础 | 第51-53页 |
| ·软件功能简介 | 第53-54页 |
| ·软件评估图像质量的流程 | 第54-55页 |
| ·软件系统操作界面的设计 | 第55-58页 |
| ·图像灰度化处理 | 第58-61页 |
| ·基于Matlab色标的灰度化策略 | 第58-59页 |
| ·图像灰度化的编程实现 | 第59-61页 |
| ·软件功能之间连锁关系的设置 | 第61-63页 |
| 第五章 基于模型组的ET重建图像质量评估参数分析 | 第63-83页 |
| ·单物体模型组的重建图像质量评估参数分析 | 第63-72页 |
| ·DR参数分析 | 第65-67页 |
| ·FSDR参数分析 | 第67-70页 |
| ·SF参数分析 | 第70-72页 |
| ·小结 | 第72页 |
| ·两物体模型组的重建图像质量评估参数分析 | 第72-81页 |
| ·OD参数分析 | 第74-76页 |
| ·AOD参数分析 | 第76-77页 |
| ·CE参数分析 | 第77-80页 |
| ·DEC参数分析 | 第80-81页 |
| ·小结 | 第81页 |
| ·特殊模型的重建图像质量评估 | 第81-82页 |
| ·总结 | 第82-83页 |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83-85页 |
| 参考文献 | 第85-89页 |
|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 第89-90页 |
| 致谢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