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一章 导言 | 第11-20页 |
·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 第11-13页 |
·相关研究概况 | 第13-17页 |
·研究专著 | 第13-14页 |
·研究论文 | 第14-17页 |
·研究特点与不足 | 第17页 |
·论文特点与创新之处 | 第17页 |
·研究地域范围的界定 | 第17-20页 |
第二章 伊犁农业开发的自然条件与历史基础 | 第20-29页 |
·自然环境与农业条件概述 | 第20-23页 |
·地形地貌 | 第20页 |
·气候概况 | 第20-21页 |
·河流特点 | 第21-23页 |
·历代政权的开发经营 | 第23-29页 |
·远古至元代的伊犁农业开发 | 第23-26页 |
·准噶尔时期的伊犁农业状况 | 第26-29页 |
第三章 清政府平定伊犁与屯垦政策的确立 | 第29-37页 |
·清政府平定伊犁 | 第29-30页 |
·统治制度的建立与完善 | 第30-34页 |
·清代新疆的战略地位 | 第30-31页 |
·军府制度及其配套系统的建立 | 第31-34页 |
·“屯垦开发、以边养边”政策的确立 | 第34-37页 |
第四章 1760~1864 年间伊犁多种屯垦形式的形成与屯垦活动的发展演变 | 第37-73页 |
·多种屯垦形式的产生与发展 | 第37-61页 |
·兵屯 | 第37-42页 |
·回屯 | 第42-47页 |
·犯屯 | 第47-54页 |
·户屯 | 第54-56页 |
·旗屯 | 第56-61页 |
·服务于屯垦的各项措施 | 第61-69页 |
·兴修水利 | 第61-64页 |
·兴办矿厂 | 第64页 |
·设置牧场 | 第64-65页 |
·发展商业 | 第65-69页 |
·屯垦主体力量的转移 | 第69-73页 |
·屯兵与兵屯的主要问题 | 第69-70页 |
·民人与户屯的优势 | 第70页 |
·屯垦主体力量的转移途径 | 第70-73页 |
第五章 1864~1911 年伊犁屯垦事业的破坏与恢复 | 第73-83页 |
·伊犁农民起义与屯垦的破坏 | 第73-75页 |
·维回农民起义与苏丹政权 | 第74-75页 |
·起义战争对屯垦的破坏 | 第75页 |
·沙俄的侵略掠夺与伊犁屯垦的毁灭 | 第75-78页 |
·沙俄强占伊犁 | 第76-77页 |
·殖民掠夺与屯垦的毁灭 | 第77-78页 |
·清政府收复伊犁与建省后屯垦事业的恢复 | 第78-83页 |
·剿灭各地割据政权收复伊犁 | 第79-80页 |
·军府制的废除与行省的建立 | 第80-81页 |
·建省后伊犁屯垦事业的恢复 | 第81-83页 |
第六章 清代伊犁屯垦的历史思辨 | 第83-97页 |
·清代伊犁屯垦对地区农业发展的影响 | 第83-90页 |
·农业生产工具 | 第83页 |
·农业生产技术 | 第83-85页 |
·作物及蔬菜种类 | 第85-86页 |
·亩产水平 | 第86-88页 |
·屯垦对伊犁人口的影响 | 第88-89页 |
·屯垦与农区拓展、农牧结构调整 | 第89-90页 |
·清代伊犁屯垦的历史作用 | 第90-92页 |
·保障军需、巩固边防 | 第90-91页 |
·发展农业、繁荣社会经济 | 第91页 |
·制止分裂、抵御外敌入侵、维护国家统一 | 第91-92页 |
·促进地区文化教育事业发展 | 第92页 |
·清代伊犁屯垦的经验教训 | 第92-94页 |
·清代伊犁屯垦的实践经验 | 第92-93页 |
·清代伊犁屯垦的历史教训 | 第93-94页 |
·清代伊犁屯垦的启示意义 | 第94-97页 |
·大力发展新疆屯垦事业 | 第94-95页 |
·努力构建和谐团结的民族关系 | 第95-96页 |
·实施经济建设与生态保护并重的发展战略 | 第96-97页 |
参考文献 | 第97-102页 |
致谢 | 第102-103页 |
作者简介 | 第10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