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3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3-33页 |
前言 | 第13-14页 |
·肉牛培育概况 | 第14-19页 |
·肉牛业的发展现状 | 第14页 |
·中国部分重要牛品种的经济特性与分布 | 第14-17页 |
·国内外肉牛品种培育概况 | 第17-19页 |
·分子标记在家畜育种中的应用 | 第19-23页 |
·分子标记图谱的构建 | 第19-20页 |
·群体遗传变异与遗传距离及杂种优势预测研究 | 第20-21页 |
·标记辅助选择与标记辅助渗入 | 第21-22页 |
·DNA 分子标记与动物的起源进化研究 | 第22页 |
·问题与展望 | 第22-23页 |
·主要的分子标记介绍 | 第23-27页 |
·分子标记研究概况 | 第23页 |
·分子标记的发展 | 第23-24页 |
·单核苷酸多态性及其优势 | 第24-27页 |
·候选基因的研究进展 | 第27-31页 |
·LHX3 基因研究进展 | 第27-30页 |
·PAX6 基因研究进展 | 第30-31页 |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31-33页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33-44页 |
·试验材料 | 第33-36页 |
·试验动物样本来源 | 第33页 |
·试验数据的收集 | 第33页 |
·试验主要试剂 | 第33-34页 |
·溶液与缓冲液 | 第34页 |
·仪器设备 | 第34-35页 |
·主要试剂和溶液的配制 | 第35-36页 |
·试验方法 | 第36-41页 |
·血样的采集 | 第36页 |
·牛全血基因组DNA 的提取 | 第36-37页 |
·PCR 反应所用引物的设计 | 第37-38页 |
·DNA 质量的检测、纯化及浓度计算 | 第38-40页 |
·图像分析 | 第40页 |
·扩增产物的PCR-SSCP 分析 | 第40-41页 |
·测序 | 第41页 |
·资料的统计与分析 | 第41-44页 |
·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的计算 | 第41-42页 |
·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的差异显著性检验(χ2 独立性检验) | 第42页 |
·位点遗传纯合度(Ho)、杂合度(He)和有效等位基因数(Ne) | 第42页 |
·多态信息含量(polymorphism information content, PIC) | 第42页 |
·相关分析统计模型 | 第42-44页 |
第三章 候选基因遗传变异检测 | 第44-51页 |
·牛基因组DNA 样品的检测 | 第44页 |
·LHX3 基因SNP 检测 | 第44-48页 |
·PCR 扩增结果 | 第44-45页 |
·PCR-SSCP 结果 | 第45-46页 |
·LHX3 基因PCR 产物测序结果 | 第46-48页 |
·PAX6 基因SNP 检测 | 第48-51页 |
·PCR 扩增结果 | 第48页 |
·PCR-SSCP 结果 | 第48-49页 |
·PAX6 基因PCR 产物测序结果 | 第49-51页 |
第四章 候选基因多态基因座的群体遗传学分析 | 第51-55页 |
·LHX3 基因群体遗传结构分析 | 第51-53页 |
·L2 基因座 | 第51-52页 |
·L6 基因座 | 第52页 |
·L7 基因座 | 第52-53页 |
·PAX6 基因群体遗传结构分析 | 第53-55页 |
·P3 基因座 | 第53-55页 |
第五章 候选基因多态性与南阳牛、秦川牛和郏县红牛生长性状相关分析 | 第55-68页 |
·LHX3 基因多态性与南阳牛、秦川牛和郏县红牛生长性状的关联分析 | 第55-64页 |
·南阳牛LHX3 基因多态基因座与生长性状的关联分析 | 第55-58页 |
·秦川牛LHX3 基因多态基因座与生长性状的关联分析 | 第58-59页 |
·郏县红牛LHX3 基因多态基因座与生长性状的关联分析 | 第59-60页 |
·讨论 | 第60-63页 |
·小结 | 第63-64页 |
·PAX6 基因多态性与南阳牛、秦川牛和郏县红牛生长性状的关联分析 | 第64-66页 |
·南阳牛 PAX6 基因多态基因座与生长性状的关联分析 | 第64-65页 |
·秦川牛 PAX6 基因多态基因座与生长性状的关联分析 | 第65页 |
·郏县红牛 PAX6 基因多态基因座与生长性状的关联分析 | 第65-66页 |
·讨论 | 第66-67页 |
·PAX6 基因遗传特性分析 | 第66页 |
·PAX6 基因对生长发育性状的效应分析 | 第66-67页 |
·小结 | 第67-68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创新点 | 第68-70页 |
·结论 | 第68-69页 |
·本研究创新点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6页 |
致谢 | 第76-77页 |
作者简介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