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11页 |
| 引言 | 第11页 |
| 综述 | 第11-25页 |
| 1 派琴虫的概述 | 第11-19页 |
| ·派琴虫的分类学地位 | 第11-12页 |
| ·派琴虫的种类及分布 | 第12-13页 |
| ·派琴虫的生活史和传播方式 | 第13-14页 |
| ·派琴虫的流行病学 | 第14-16页 |
| ·派琴虫病的危害 | 第16-17页 |
| ·派琴虫病的防治 | 第17-19页 |
| 2 派琴虫研究进展 | 第19-25页 |
| ·派琴虫组织学方法的研究 | 第19页 |
| ·派琴虫体外培养方法的研究 | 第19-20页 |
| ·RFTM 体外培养法 | 第19-20页 |
| ·派琴虫的其它培养法 | 第20页 |
| ·派琴虫分子生物学方法的研究 | 第20-22页 |
| ·派琴虫免疫学方法的研究 | 第22-25页 |
|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5-26页 |
| 研究内容 | 第26-69页 |
| 研究一 派琴虫病原体的鉴定及巯基乙酸盐(RFTM)培养法 | 第26-31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6-28页 |
| ·材料 | 第26-27页 |
| ·材料来源 | 第26页 |
| ·主要试剂 | 第26页 |
| ·主要设备与耗材 | 第26页 |
| ·培养基的配制 | 第26-27页 |
| ·试验方法 | 第27-28页 |
| ·菲律宾蛤仔阳性病料石蜡切片的制备 | 第27-28页 |
| ·派琴虫休眠孢子的培养 | 第28页 |
| 2 试验结果 | 第28页 |
| ·派琴虫滋养体的观察 | 第28页 |
| ·派琴虫休眠孢子的培养结果 | 第28页 |
| 3 小结与讨论 | 第28-31页 |
| 研究二 派琴虫TaqMan 探针荧光PCR 方法的建立 | 第31-53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1-38页 |
| ·材料 | 第31-32页 |
| ·材料来源 | 第31页 |
| ·仪器和试剂 | 第31-32页 |
| ·培养基的配制 | 第32页 |
| ·溶液的配制 | 第32页 |
| ·方法 | 第32-37页 |
| ·基因组DNA 的提取 | 第32-33页 |
| ·派琴虫PCR 方法的建立 | 第33-34页 |
| ·目的基因的纯化 | 第34页 |
| ·目的DNA 与载体的连接 | 第34-35页 |
| ·大肠杆菌的转化 | 第35页 |
| ·重组质粒的提取 | 第35-36页 |
| ·质粒的PCR 鉴定 | 第36页 |
| ·重组质粒的测序 | 第36页 |
| ·TaqMan 荧光PCR 方法引物和探针的设计 | 第36页 |
| ·TaqMan 荧光PCR 方法反应条件的建立及优化 | 第36-37页 |
| ·TaqMan 荧光PCR 灵敏度方法的建立 | 第37页 |
| ·TaqMan 荧光PCR 方法检测模拟样品试验 | 第37页 |
| ·TaqMan 荧光PCR 特异性方法试验 | 第37页 |
| ·派琴虫荧光PCR 检测方法的应用 | 第37-38页 |
| 2 结果 | 第38-51页 |
| ·PCR 扩增产物电泳结果 | 第38页 |
| ·质粒PCR 鉴定结果 | 第38-39页 |
| ·重组质粒序列鉴定结果 | 第39页 |
| ·荧光PCR 反应检测阳性模板反应体系的优化结果 | 第39-46页 |
| ·反应灵敏度的检测结果 | 第46页 |
| ·反应标准曲线的结果 | 第46-47页 |
| ·TaqMan 荧光PCR 方法模拟阳性样品灵敏度试验 | 第47-48页 |
| ·模拟样品标准曲线的结果 | 第48-49页 |
| ·反应特异性的检测结果 | 第49-50页 |
| ·样品检测 | 第50-51页 |
| 3 小结与讨论 | 第51-53页 |
| 研究三 RFTM 培养法与TaqMan 荧光PCR 方法检测派琴虫结果的比较 | 第53-55页 |
|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53-54页 |
| ·试验材料 | 第53页 |
| ·材料来源 | 第53页 |
| ·主要试剂 | 第53页 |
| ·主要仪器和耗材 | 第53页 |
| 同研究一和研究二中的1.2.3 | 第53页 |
| ·试验方法 | 第53-54页 |
| ·荧光PCR 检测 | 第53页 |
| ·RFTM 组织培养 | 第53页 |
| ·结果比较 | 第53-54页 |
| 2 试验结果 | 第54页 |
| 3 小结与讨论 | 第54-55页 |
| 研究四 派琴虫检测方法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 | 第55-60页 |
|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55-56页 |
| ·试验材料 | 第55页 |
| ·材料来源 | 第55页 |
| ·主要试剂 | 第55页 |
| ·主要仪器和耗材 | 第55页 |
| ·试验方法 | 第55-56页 |
| ·RFTM 方法 | 第55页 |
| ·TaqMan 荧光PCR 方法 | 第55-56页 |
| 2 结果 | 第56-59页 |
| ·RFTM 方法检测结果 | 第56-57页 |
| ·荧光PCR 检测结果 | 第57-58页 |
| ·结果判定 | 第58-59页 |
| 3 小结与讨论 | 第59-60页 |
| 研究五 我国分离派琴虫的种类确定 | 第60-69页 |
|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60-64页 |
| ·试验材料 | 第60页 |
| ·材料来源 | 第60页 |
| ·主要试剂 | 第60页 |
| ·主要仪器和耗材 | 第60页 |
| ·试验方法 | 第60-64页 |
| ·派琴虫种类鉴定 | 第60页 |
| ·奥尔森派琴虫与海洋派琴虫引物和探针设计 | 第60-62页 |
| ·菲律宾蛤仔体内感染派琴虫种类的鉴定 | 第62页 |
| ·奥尔森派琴虫荧光PCR 方法反应体系和反应条件的优化 | 第62-64页 |
| ·奥尔森派琴虫TaqMan 荧光PCR 灵敏度方法的建立 | 第64页 |
| ·TaqMan 荧光PCR 特异性方法试验 | 第64页 |
| 2 试验结果 | 第64-68页 |
| ·派琴虫种类确定I | 第64页 |
| ·派琴虫种类确定II | 第64-65页 |
| ·奥尔森派琴虫荧光PCR 反应体系和条件的优化 | 第65-66页 |
| ·奥尔森派琴虫TaqMan 荧光PCR 方法模拟阳性样品敏感度 | 第66-67页 |
| ·奥尔森派琴虫TaqMan 荧光PCR 方法模拟阳性样品标准曲线结果 | 第67页 |
| ·奥尔森派琴虫TaqMan 荧光PCR 方法特异性试验 | 第67-68页 |
| 3 小结与讨论 | 第68-69页 |
| 总体结论 | 第69-70页 |
| 致谢 | 第70-71页 |
| 参考文献 | 第71-77页 |
| 作者简介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