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中的公民自组织参与分析
摘要 | 第1-9页 |
绪论 | 第9-14页 |
第一节 选题缘由 | 第9页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第9-12页 |
一、关于公民参与公共危机治理的研究综述 | 第9-11页 |
二、关于汶川地震中公民参与的研究综述 | 第11-12页 |
第三节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第四节 文章结构 | 第13-14页 |
第一章 公民自组织参与的分析框架 | 第14-20页 |
第一节 基本概念 | 第14-16页 |
一、公共危机治理 | 第14-15页 |
二、公民自组织参与 | 第15-16页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第16-18页 |
一、自组织系统理论 | 第16-17页 |
二、民主行政理论 | 第17-18页 |
第三节 基本观点 | 第18-20页 |
第二章 汶川地震中公民自组织参与的社会基础 | 第20-27页 |
第一节 公民意识的形成 | 第20-21页 |
第二节 社会结构的变迁 | 第21-23页 |
一、社会新阶层的出现 | 第21-22页 |
二、非政府组织的壮大 | 第22-23页 |
三、公民社会的发展 | 第23页 |
第三节 大众传媒的开放 | 第23-25页 |
一、媒体的联动 | 第24页 |
二、传播策略的调整 | 第24-25页 |
第四节 政府体制的改革 | 第25-27页 |
一、从无限责任到有限责任 | 第25-26页 |
二、从管制到服务 | 第26页 |
三、从封闭到开放 | 第26-27页 |
第三章 汶川地震中公民自组织参与的内容解读 | 第27-37页 |
第一节 参与的主体构成 | 第27-30页 |
一、公民个体 | 第27-28页 |
二、非政府组织 | 第28-29页 |
三、企业组织 | 第29-30页 |
第二节 参与的基本功能 | 第30-34页 |
一、信息传递 | 第30-31页 |
二、资源整合 | 第31-32页 |
三、协助救援 | 第32页 |
四、服务供给 | 第32-34页 |
第三节 参与的主要方式 | 第34-37页 |
一、构建志愿者组织 | 第34页 |
二、开展联合协调行动 | 第34-35页 |
三、建立与政府的合作伙伴关系 | 第35-37页 |
第四章 汶川地震中公民自组织参与的问题反思 | 第37-43页 |
第一节 公民的参与能力 | 第37-40页 |
一、参与的组织化程度较低 | 第37-38页 |
二、参与的协调性不足 | 第38-39页 |
三、参与的专业性不强 | 第39页 |
四、社会公信力遭遇质疑 | 第39-40页 |
第二节 公民与政府的关系 | 第40-43页 |
一、政府提供的参与空间有限 | 第40-41页 |
二、双方合作伙伴关系的脆弱性 | 第41-43页 |
第五章 公民自组织参与公共危机治理的有序化发展 | 第43-51页 |
第一节 参与主体的能力建设 | 第43-46页 |
一、公民个体行动能力的提升 | 第43-44页 |
二、非政府组织内部治理机制的完善 | 第44-45页 |
三、企业组织应急体制的构建 | 第45-46页 |
第二节 公共危机治理模式的变革 | 第46-48页 |
一、从单一主体到多元主体 | 第46页 |
二、从行政命令到合作伙伴 | 第46-47页 |
三、从被动反应到主动应对 | 第47-48页 |
第三节 公民参与保障机制的建立 | 第48-51页 |
一、构建社区组织的危机治理机制 | 第48-49页 |
二、健全公共危机治理的法律体系 | 第49-50页 |
三、完善危机信息管理制度 | 第50-51页 |
结论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6页 |
致谢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