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2页 |
| 第一章 引言 | 第12-19页 |
| ·研究背景 | 第12页 |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2-13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9页 |
| ·沼气发酵调控研究进展 | 第13-17页 |
| ·沼气发酵复合菌系的研究进展 | 第17-19页 |
| 第二章 发酵细菌的分离鉴定及系统发育学研究 | 第19-33页 |
| ·实验材料 | 第19页 |
| ·实验方法 | 第19-22页 |
| ·样品采集 | 第19页 |
| ·富集培养 | 第19-20页 |
| ·分离纯化 | 第20页 |
| ·发酵细菌形态学研究及生理生化特性 | 第20-22页 |
| ·代谢产物测定 | 第22页 |
| ·基因组 G+C 摩尔含量的测定 | 第22页 |
| ·16S rDNA 序列扩增、测序及系统发育树构建 | 第22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22-31页 |
| ·富集培养和分离纯化菌株概述 | 第22-23页 |
| ·菌株CJ-1 的生理生化特征和系统发育学分析 | 第23-29页 |
| ·代谢产物 | 第29页 |
| ·基因组DNA(G+C)mol% | 第29页 |
| ·菌株 CJ-1 的 16S rRNA 序列的测定及系统发育树构建菌株 | 第29-31页 |
| ·结论与讨论 | 第31-33页 |
| ·菌株 CJ-1 的描述 | 第31页 |
| ·讨论 | 第31-33页 |
| 第三章 低温降解纤维素产甲烷复合菌系和刺激因子的组配 | 第33-60页 |
| ·菌种和刺激因子来源 | 第33页 |
| ·实验方法 | 第33-35页 |
| ·培养方法 | 第33-34页 |
| ·复合菌和刺激因子的组配 | 第34页 |
| ·组配样品的生理代谢研究 | 第34-35页 |
| ·组配样品菌群结构分析 | 第35页 |
| ·结果分析 | 第35-58页 |
| ·组配样品降解天数的变化 | 第35-38页 |
| ·组配样品甲烷气体产量的变化 | 第38-41页 |
| ·组配样品挥发酸代谢的变化 | 第41-49页 |
| ·组配样品纤维素降解能力的变化 | 第49-50页 |
| ·组配样品生理代谢的比较 | 第50-52页 |
| ·组配样品群落结构分析 | 第52-58页 |
| ·结论与讨论 | 第58-60页 |
| ·结论 | 第58页 |
| ·讨论 | 第58-60页 |
| 第四章 组配样品对沼气池产气性能的研究 | 第60-63页 |
| ·实验材料 | 第60页 |
| ·实验方法 | 第60页 |
| ·沼气池温度的检测 | 第60页 |
| ·沼气池沼气产量的检测 | 第60页 |
| ·沼气池pH 的检测 | 第60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60-61页 |
| ·样品添加前的沼气池运行情况分析 | 第60页 |
| ·投加样品后沼气池理化的分析 | 第60-61页 |
| ·结论与讨论 | 第61-63页 |
| ·结论 | 第61-62页 |
| ·讨论 | 第62-63页 |
| 第五章 全文结论及展望 | 第63-65页 |
| ·结论 | 第63-64页 |
| ·不同生境中低温发酵细菌的分离、鉴定及系统发育学分析 | 第63页 |
| ·组配样品的生理生化分析以及分子生态研究 | 第63-64页 |
| ·存在问题 | 第64页 |
| ·工作展望 | 第64-65页 |
| 参考文献 | 第65-72页 |
| 附录 | 第72-79页 |
| 致谢 | 第79-81页 |
| 作者简历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