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矿床学论文--矿床分类论文--燃料矿床论文--石油、天然气论文

陆相致密砂岩储层参数研究及表征--以四川潼南地区须二段储层为例

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12页
第1章 序言第12-25页
   ·论文选题依据第12页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第12-14页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4-20页
     ·陆相致密砂岩储层的概念第14-15页
     ·陆相致密砂岩储层研究现状第15-19页
     ·工区研究现状第19-20页
   ·研究思路和和技术路线第20-21页
   ·主要研究内容第21-22页
   ·论文取得的研究成果第22-23页
   ·论文创新点第23-25页
第2章 区域基本地质概况第25-29页
   ·地理及构造位置第25-26页
     ·地理位置第25页
     ·构造特征第25-26页
   ·地层特征第26页
   ·储层物性特征第26-27页
   ·气藏工程特征第27页
   ·勘探开发概况第27-29页
第3章 地层特征及沉积相分析第29-50页
   ·须家河组地层特征第29-37页
     ·地层划分方案第29页
     ·须家河组地层特征第29-34页
     ·砂岩类型第34-36页
     ·地层对比第36-37页
   ·沉积相分析第37-50页
     ·沉积环境分析及沉积相模式第37-41页
     ·须二段沉积相类型及特征第41-48页
     ·须二段沉积相平面展布特征第48-50页
第4章 致密砂岩储层参数研究第50-75页
   ·储层储渗参数第50-53页
     ·孔隙度第50-51页
     ·渗透率第51-52页
     ·孔隙度和渗透率的相互关系第52-53页
   ·储层水饱和度第53-59页
     ·水基泥浆钻井取心测定的储层水饱和度第53-54页
     ·气-水毛管压力资料确定的水饱和度第54页
     ·相渗透率资料确定的储层水饱和度第54-56页
     ·压汞资料确定的水饱和度第56-58页
     ·综合方法确定的储层水饱和度第58-59页
   ·储层孔隙结构第59-68页
     ·储集空间类型第60-64页
     ·孔喉大小分布第64-65页
     ·孔隙结构分类评价第65-68页
   ·储层储集系数第68-69页
     ·储集系数第68页
     ·须二段储集系数第68-69页
   ·储层岩石电性参数第69-70页
   ·储层产能系数第70-75页
     ·储层产能模拟第70-72页
     ·储层产能模拟结果第72-75页
第5章 致密砂岩储层物性下限研究第75-93页
   ·储层水饱和度上限第75-83页
     ·生产无水工业气的储层水饱和度上限第75-80页
     ·模拟实测气相渗透率确定的储层水饱和度上限第80-83页
   ·静态资料确定的物性下限第83-84页
     ·储层孔隙度下限第83页
     ·储层渗透率下限第83-84页
   ·纵向上的物性下限第84-87页
     ·纵向上喉道半径下限的概念第84页
     ·气藏的闭合高度第84-85页
     ·最小含气喉道半径下限的计算第85-86页
     ·纵向上的物性下限第86-87页
   ·产能模拟确定的产工业气的物性下限第87-88页
   ·储层物性下限总结评价第88-93页
     ·概述第88-89页
     ·储层水饱和度上限第89页
     ·储层物性下限第89-93页
第6章 储层分布与评价第93-106页
   ·储层测井解释第93-99页
     ·储层测井响应特征第93-94页
     ·储层定性识别第94页
     ·储层裂缝识别第94-95页
     ·储层流体识别第95-99页
   ·测井资料定量解释第99-104页
     ·标准化处理第99-100页
     ·储层解释模型第100-104页
     ·测井解释成果第104页
   ·须二段有效储层展布特征第104-106页
     ·纵向展布特征第104页
     ·储层平面展布特征第104-105页
     ·有利区带预测第105-106页
结论第106-108页
致谢第108-109页
参考文献第109-114页
附图第114-125页
攻博期间所发表论文第125页

论文共12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川西坳陷中段沙溪庙组沉积相与储层评价研究
下一篇:四川省甘孜州温泉类型、成因及旅游开发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