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西坳陷中段沙溪庙组沉积相与储层评价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目录 | 第9-12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2-20页 |
·选题目的及意义 | 第12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发展趋势 | 第12-17页 |
·沉积相研究进展 | 第12-14页 |
·储层研究进展 | 第14-16页 |
·研究区勘探开发现状 | 第16-17页 |
·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 第17-18页 |
·主要完成工作量 | 第18-19页 |
·主要创新性成果 | 第19-20页 |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 第20-31页 |
·区域构造特征 | 第20-25页 |
·构造演化特征 | 第25-28页 |
·主要构造变革特征 | 第25-26页 |
·构造演化史 | 第26-28页 |
·地层特征 | 第28-31页 |
·下沙溪庙组 | 第29-30页 |
·上沙溪庙组 | 第30-31页 |
第3章 川西坳陷中段沙溪庙组层序地层特征 | 第31-45页 |
·层序界面特征与层序划分标志 | 第31-35页 |
·不整合面和大型侵蚀冲刷面 | 第31-35页 |
·最大湖泛面 | 第35页 |
·层序划分方案 | 第35-36页 |
·层序对比 | 第36-39页 |
·层序特征 | 第39-45页 |
·长期旋回 | 第39-43页 |
·中期旋回 | 第43-45页 |
第4章 川西坳陷中段沙溪庙组沉积相特征 | 第45-89页 |
·沉积相划分与相标志 | 第45-54页 |
·沉积相划分方案 | 第46页 |
·主要沉积相相标志 | 第46-54页 |
·物源分析 | 第54-59页 |
·古地理特征 | 第54页 |
·古流向研究 | 第54-56页 |
·轻、重矿物分析 | 第56-58页 |
·沉积物平面变化及物源分析 | 第58-59页 |
·沉积相分布特征 | 第59-88页 |
·剖面沉积相特征 | 第59-64页 |
·相平面分布特征 | 第64-88页 |
·沉积演化 | 第88-89页 |
第5章 川西坳陷中段沙溪庙组储层特征 | 第89-132页 |
·岩石学特征 | 第89-99页 |
·岩石类型及结构特征 | 第89-90页 |
·碎屑组分及填隙物特征 | 第90-95页 |
·岩石组分平面分布特征 | 第95-99页 |
·物性特征 | 第99-113页 |
·马井-孝新合油气富集带 | 第99-103页 |
·中江-回龙油气富集带 | 第103-104页 |
·大邑-鸭子河油气富集带 | 第104-105页 |
·洛带-新都油气富集带 | 第105-107页 |
·温江-新繁-广汉油气富集带 | 第107-108页 |
·梓橦-丰谷油气富集带 | 第108页 |
·平面分布特征 | 第108-113页 |
·储集空间与孔隙结构 | 第113-121页 |
·储集空间 | 第113-117页 |
·孔隙结构 | 第117-121页 |
·储层成岩作用特征 | 第121-126页 |
·成岩作用特征 | 第121-122页 |
·成岩作用与孔隙演化 | 第122-126页 |
·储层物性主控因素分析 | 第126-132页 |
·沉积相 | 第127-129页 |
·成岩作用 | 第129-131页 |
·构造作用 | 第131-132页 |
第6章 川西坳陷中段沙溪庙组储层分类与评价 | 第132-149页 |
·储层分类 | 第132-133页 |
·区域储层评价 | 第133-135页 |
·下沙溪庙组 | 第133-134页 |
·上沙溪庙组 | 第134-135页 |
·重点地区储层评价 | 第135-149页 |
·测井解释模型 | 第135-141页 |
·储层类型划分 | 第141-144页 |
·储层含流体测井特征 | 第144-146页 |
·储层评价标准 | 第146-149页 |
第7章 成藏主控因素分析与目标优选 | 第149-167页 |
·古构造特征 | 第149-152页 |
·成藏主控因素 | 第152-164页 |
·典型气藏特征 | 第152-156页 |
·气藏类比与成藏主控因素 | 第156-164页 |
·区带评价与目标优选 | 第164-167页 |
结论 | 第167-169页 |
图版 | 第169-173页 |
致谢 | 第173-174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174-18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第1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