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0-19页 |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0-12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的文献综述 | 第12-17页 |
·研究的思路及主要内容 | 第17-18页 |
·论文的不足之处 | 第18-19页 |
第二章 安徽承接产业转移的特点与产业集聚的现状 | 第19-26页 |
·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趋势与安徽承接产业转移的特点 | 第19-21页 |
·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趋势 | 第19-20页 |
·我省承接产业转移的特点 | 第20-21页 |
·我省产业集聚的现状 | 第21-22页 |
·我省承接产业转移在集聚效应下的动力 | 第22-24页 |
·依托开发区,发展其产业集聚是我省承接产业转移的战略选择 | 第24-26页 |
第三章 产业集聚下安徽承接产业转移定位的实证研究——基于安徽和长三角的数据 | 第26-32页 |
·测量产业集聚的指标选取 | 第26-28页 |
·区位商法 | 第26-27页 |
·产业动态集聚指数 | 第27-28页 |
·数据来源及其他说明 | 第28页 |
·由测量结果得出安徽可承接的产业 | 第28-30页 |
·结合安徽各地产业集聚的现状得出可承接产业在各地的可能分布 | 第30-32页 |
第四章 我省开发区承接产业转移的SWOT分析 | 第32-38页 |
·优势非常明显 | 第32-33页 |
·劣势比较突出 | 第33-35页 |
·机会十分宝贵 | 第35页 |
·威胁必须重视 | 第35-38页 |
第五章 对于建设我省开发区成为承接产业转移基地的政策建议 | 第38-44页 |
·各地开发区需要主动发挥比较优势,大力支持技术创新 | 第38-39页 |
·在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努力促成我省开发区发展产业集聚政策的出台与完善 | 第39-40页 |
·借鉴并创新各种开发模式,或打破行政区划的限制,与发达地区省份共建开发区 | 第40-42页 |
·积极探索产业转移与污染转移的协调途径 | 第42-44页 |
结束语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9页 |
附表 | 第49-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58-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