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水文地质学与工程地质学论文--水文地质学(地下水水文学)论文--地下水动力学论文

砂柱定水头排水的饱和—非饱和流与水气二相流研究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1页
第1章 绪论第11-17页
   ·研究背景第11页
   ·潜水井流研究现状第11-13页
   ·饱和-非饱和流研究现状第13-14页
   ·多孔介质中水气二相流研究现状第14-16页
   ·研究目标与工作内容第16-17页
第2章 均质砂柱定水头排水实验研究第17-23页
   ·饱和流近似解第17-18页
   ·排水实验第18-20页
     ·实验装置第18-19页
     ·实验程序第19-20页
   ·计算方法第20-21页
   ·结果与讨论第21-22页
     ·真空第21页
     ·累计排水量第21-22页
   ·小结第22-23页
第3章 排水实验饱和-非饱和流数值模拟第23-48页
   ·数学模型第23-24页
   ·数值方法第24-27页
     ·差分格式简介第24页
     ·砂柱的网格剖分第24-25页
     ·控制方程的离散第25-26页
     ·初始和边界条件的离散第26页
     ·线性代数方程组第26-27页
   ·非饱和水力特性第27-33页
     ·土壤水分特征曲线第27-31页
     ·非饱和渗透系数第31-32页
     ·容水度第32-33页
   ·结果与讨论第33-43页
     ·累计排水量第33-34页
     ·饱和度剖面第34页
     ·总水头剖面第34-35页
     ·压力水头剖面第35-36页
     ·与软件模拟结果的比较第36页
     ·VGM 模型参数敏感性分析第36-43页
   ·相对渗透系数模型的比较第43-47页
     ·VGB 模型第43页
     ·BCM 模型第43-45页
     ·BCB 模型第45-46页
     ·累计排水量计算结果的比较第46-47页
   ·小结第47-48页
第4章 层状非均质砂柱定水头排水实验研究第48-71页
   ·水气二相流近似解第48-52页
     ·水流第49页
     ·空气流第49-52页
   ·细砂的饱和渗透系数第52-55页
   ·排水实验第55-58页
     ·实验装置第55-56页
     ·测定细砂的饱和渗透系数第56-57页
     ·定水头排水实验第57-58页
   ·计算方法第58-59页
   ·结果与讨论第59-66页
     ·细砂的饱和渗透系数第59-60页
     ·真空第60-61页
     ·累计排水量第61-62页
     ·饱和非饱和带分界面与潜水面第62页
     ·真空与饱和非饱和带分界面下降速率第62-63页
     ·空气相对渗透系数敏感性分析第63-65页
     ·使用与不使用假设的比较第65-66页
   ·初始潜水面位置第66-69页
     ·真空第66-67页
     ·累计排水量第67-68页
     ·饱和非饱和带分界面与潜水面第68-69页
   ·小结第69-71页
第5章 排水实验水气二相流数值模拟第71-86页
   ·数学模型第71-72页
   ·数值方法第72-76页
     ·积分有限差分法第72-73页
     ·全隐式时间离散第73-74页
     ·Newton-Raphson 线性化第74页
     ·砂柱的网格剖分第74-75页
     ·初始和边界条件第75-76页
   ·非饱和水力特性第76-79页
     ·土壤水分特征曲线第76-78页
     ·相对渗透系数第78-79页
   ·结果与讨论第79-85页
     ·真空第79-80页
     ·累计排水量第80-81页
     ·饱和度剖面第81-82页
     ·节点间渗透系数估计方法的比较第82-83页
     ·空气相对渗透系数模型的比较第83-85页
   ·小结第85-86页
第6章 总结与结论第86-87页
致谢第87-88页
参考文献第88-94页
个人简历第94页

论文共9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豫西潭头、汝阳盆地中新生代红层沉积环境研究
下一篇:阿尔金山拉配泉地区加里东期构造带大地构造相划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