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目录 | 第9-15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5-28页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及本研究的意义 | 第15-17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15-16页 |
二、本研究的意义 | 第16-17页 |
第二节 国内外文献综述及研究现状 | 第17-22页 |
一、国外文献综述 | 第17-19页 |
二、国内文献综述 | 第19-22页 |
第三节 研究方法和基本分析框架 | 第22-25页 |
一、研究方法 | 第22-23页 |
二、基本分析框架 | 第23-25页 |
第四节 论文的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 第25-28页 |
一、论文的重点 | 第25-26页 |
二、论文的难点 | 第26页 |
三、论文的创新点 | 第26-28页 |
第二章 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范畴界定及规模分析 | 第28-53页 |
第一节 与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相关的范畴界定 | 第28-41页 |
一、事业单位的范畴界定 | 第28-35页 |
(一) 事业单位的职责和地位 | 第29页 |
(二) 事业单位概念的演变 | 第29-30页 |
(三) 事业单位的范畴界定 | 第30页 |
(四) 事业单位类别分析 | 第30-35页 |
二、事业单位资产的范畴界定 | 第35-39页 |
(一) 事业单位资产在公共资产中的定位 | 第36页 |
(二) 事业单位资产在经济学和会计学上的范畴界定 | 第36-37页 |
(三) 本文对事业单位资产的范畴界定 | 第37-38页 |
(四) 事业单位资产的三大特性分析 | 第38-39页 |
三、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范畴界定 | 第39-40页 |
(一) 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广义范畴 | 第39-40页 |
(二) 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狭义范畴 | 第40页 |
四、中外相关范畴的对比分析 | 第40-41页 |
(一) 关于事业单位范畴的中外比较 | 第40页 |
(二) 关于事业单位资产范畴的中外比较 | 第40-41页 |
(三) 关于事业单位资产管理范畴的中外比较 | 第41页 |
第二节 当前事业单位的资产规模分析 | 第41-53页 |
一、事业单位资产的具体类型 | 第41-43页 |
二、事业单位资产的总体规模 | 第43-48页 |
(一) 事业单位的数量分析 | 第43-44页 |
(二) 事业单位的总资产规模分析 | 第44页 |
(三) 事业单位的净资产规模分析 | 第44-45页 |
(四) 事业单位的行业资产规模分析 | 第45-46页 |
(五) 事业单位的人均资产规模分析 | 第46-48页 |
三、事业单位类别资产的规模及权重 | 第48-49页 |
(一) 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规模分析 | 第48页 |
(二) 事业单位的对外投资规模分析 | 第48-49页 |
四、中央和地方事业单位资产的规模及比重 | 第49-53页 |
(一) 事业单位总体资产规模的纵向对比分析 | 第49-50页 |
(二) 事业单位人均资产规模的纵向对比分析 | 第50页 |
(三) 事业单位行业资产规模的纵向对比分析 | 第50-51页 |
(四) 事业单位类别资产规模的纵向对比分析 | 第51-53页 |
第三章 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历史沿革及改革进展 | 第53-88页 |
第一节 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历史沿革 | 第53-68页 |
一、事业单位的形成与发展演变 | 第53-58页 |
(一) 传统事业单位管理体制 | 第54-55页 |
(二) 现行事业单位管理体制 | 第55-56页 |
(三) 事业单位改革历程 | 第56-58页 |
二、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模式的发展演变 | 第58-66页 |
(一)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所有、分级管理"的资产管理体制 | 第59-60页 |
(二) 改革开放之前国有资产管理权限在"下放"与"上收"之间多次划转 | 第60-62页 |
(三) 初次实现财政统一管理和真正的"下放"管理模式 | 第62-63页 |
(四) 尝试专业部门管理及两类资产分开管理的模式 | 第63-65页 |
(五) 推进财政综合管理并建立专门的事业资产处 | 第65-66页 |
三、事业单位资产规模的发展演变 | 第66-68页 |
第二节 2006年以来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改革进展 | 第68-81页 |
一、2006年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改革的背景 | 第68-74页 |
(一) 事业单位资产家底不清、管理混乱 | 第69-70页 |
(二) 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水平不高、浪费较多 | 第70-71页 |
(三) 事业单位资产分配人均悬殊、苦乐不均 | 第71-73页 |
(四) 事业单位资产产权界定不清、责任不明 | 第73页 |
(五) 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改革滞缓、落后市场 | 第73-74页 |
二、2006年以来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改革思路 | 第74-76页 |
(一) 统筹推动体制改革 | 第74-75页 |
(二) 建立健全法规体系 | 第75页 |
(三) 推进科学管理 | 第75-76页 |
(四) 强化监督检查 | 第76页 |
三、2006年以来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改革突破 | 第76-81页 |
(一) 法规建制方面的突破 | 第76-77页 |
(二) 管理体制方面的突破 | 第77页 |
(三) 管理方法方面的突破 | 第77-79页 |
(四) 监管方式方面的突破 | 第79-81页 |
第三节 2006年以来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改革的成效及问题 | 第81-88页 |
一、2006年以来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改革成效 | 第81-85页 |
(一) 基本理清了家底 | 第81-83页 |
(二) 基本建立了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信息系统 | 第83-84页 |
(三) 基本建立了多层次的事业单位资产监督管理机制 | 第84-85页 |
二、当前中国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仍存在问题 | 第85-88页 |
(一) 相关法规体系与资产管理制度不健全 | 第85页 |
(二) 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体制尚未完全理顺 | 第85-86页 |
(三) 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财务管理存在脱节现象 | 第86页 |
(四) 事业单位资产使用效率低下,资产配置混乱 | 第86-87页 |
(五) 事业单位资产的监管工作尚待于加强 | 第87-88页 |
第四章 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改革的难点、重点与瓶颈 | 第88-100页 |
第一节 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改革的难点 | 第89-90页 |
一、如何推动事业单位改革 | 第89-90页 |
二、如何推动相关配套改革 | 第90页 |
第二节 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改革的重点 | 第90-94页 |
一、明确改革方向及目标 | 第91-92页 |
二、获得各方理解与支持 | 第92页 |
三、确保主体改革及落实 | 第92-93页 |
四、力争配套改革并完善 | 第93-94页 |
第三节 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改革的瓶颈 | 第94-100页 |
一、瓶颈之一:体制因素 | 第94-96页 |
二、瓶颈之二:制度因素 | 第96-97页 |
三、瓶颈之三:理念因素 | 第97-98页 |
四、瓶颈之四:管理手段因素 | 第98页 |
五、瓶颈之五:技术因素 | 第98-99页 |
六、瓶颈之六:其他因素 | 第99-100页 |
第五章 国外经验借鉴与地方实践启示 | 第100-126页 |
第一节 国外经验借鉴 | 第100-113页 |
一、美国公共服务机构资产管理 | 第100-103页 |
(一) 资产管理权限 | 第101页 |
(二) 对资产的预算管理 | 第101-102页 |
(三) 资产管理的具体方式 | 第102-103页 |
二、英国公共服务机构资产管理 | 第103-108页 |
(一) 英国公共事业主体 | 第104页 |
(二) 英国公共服务机构资产管理 | 第104-108页 |
三、日本公共服务机构资产管理 | 第108-112页 |
(一) 日本公共服务机构资产所属范畴 | 第109页 |
(二) 日本公共服务机构资产管理体制 | 第109-112页 |
四、国外公共服务机构资产管理经验借鉴 | 第112-113页 |
(一) 坚持政府与市场共同管理原则 | 第112-113页 |
(二) 坚持预算管理与资产管理相结合 | 第113页 |
(三) 坚持内部控制与外部监督并重 | 第113页 |
(四) 坚持财务公开与阳光运作的原则 | 第113页 |
第二节 我国地方政府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改革的实践及经验 | 第113-126页 |
一、广东模式 | 第114-117页 |
(一) 建立财政主导的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 第114页 |
(二) 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 第114-115页 |
(三) 探索预算管理与资产管理相结合的管理模式 | 第115-117页 |
二、江苏模式 | 第117-120页 |
(一) 明确管理职责,建立有效模式 | 第117页 |
(二) 加强制度建设,创新管理理念 | 第117-118页 |
(三) 以资产处置为突破口,强化监管 | 第118-119页 |
(四) 建立资产管理动态监控系统 | 第119-120页 |
三、重庆模式 | 第120-122页 |
(一) 建立科研仪器资源共享制度体系 | 第120页 |
(二) 成立部门联动的统筹协调机制 | 第120页 |
(三) 多管齐下,促进资源共享 | 第120-122页 |
四、黑龙江模式 | 第122-124页 |
(一) 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 第122页 |
(二) 以运营公司为支撑,推进国有资本有序流动 | 第122-123页 |
(三) 变资产为资本,拓宽融资渠道 | 第123-124页 |
五、对下一步改革的启示 | 第124-126页 |
(一) 理顺管理体制、强化制度建设是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改革的基本前提 | 第124页 |
(二) 预算管理与资产管理相结合、增量管理与存量管理相结合是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改革的必由之路 | 第124页 |
(三) 通过现代化技术实现动态监管是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重要目标之一 | 第124-125页 |
(四) 引入市场机制、动员社会力量是事业单位资产有效管理的重要途径 | 第125页 |
(五) 整合资源、化腐朽为神奇 | 第125-126页 |
第六章 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改革的思路及对策 | 第126-169页 |
第一节 推动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改革的总体思路 | 第126-139页 |
一、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深入改革的基本方向 | 第126-129页 |
(一) 推动符合中国国情和特色的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改革 | 第126-127页 |
(二) 实现资产管理的"社会化" | 第127-128页 |
(三) 实现资产管理的"多元化" | 第128页 |
(四) 实现资产管理的"绩优化" | 第128页 |
(五) 实现资产管理的"法制化" | 第128-129页 |
二、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基本原则 | 第129-132页 |
(一) 资产管理和财务管理相结合的原则 | 第129页 |
(二) 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原则 | 第129-130页 |
(三) 资产分类管理的原则 | 第130页 |
(四) 资产资源整合的原则 | 第130-131页 |
(五) 资产动态监管的原则 | 第131页 |
(六) 资产绩效管理的原则 | 第131-132页 |
三、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改革的总体目标 | 第132-135页 |
(一) 产权清晰 | 第132-133页 |
(二) 配置科学 | 第133页 |
(三) 统一政策 | 第133页 |
(四) 分级管理 | 第133-134页 |
(五) 使用合理 | 第134页 |
(六) 管理精细 | 第134页 |
(七) 处置规范 | 第134-135页 |
(八) 监督到位 | 第135页 |
四、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改革的推进步骤 | 第135-138页 |
(一) 清产核资,建立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和统计的数据库 | 第135-136页 |
(二) 建章立制,制订和完善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制度 | 第136-137页 |
(三) 修订和完善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体系 | 第137页 |
(四) 适时出台《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法》,实现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法律化 | 第137-138页 |
五、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改革的具体进程设计 | 第138-139页 |
第二节 推动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改革的具体措施 | 第139-157页 |
一、推动事业单位改革 | 第140-143页 |
(一) 结合政府职能界定,推动事业单位改革 | 第140-141页 |
(二) 实行分类和绩效管理,构建现代事业单位管理体制 | 第141页 |
(三) 完善事业单位内部治理结构,建立激励和约束机制 | 第141-142页 |
(四) 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服务事业的建设 | 第142-143页 |
(五) 做好社保接续和人员分流安置工作,减少改革阻力 | 第143页 |
二、建立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体制 | 第143-147页 |
(一) 建立清晰的产权制度 | 第143-144页 |
(二) 完善中央级事业单位资产"财政部—主管部门—使用单位"的三级管理体制 | 第144-146页 |
(三) 地方性事业单位资产,建立"统一政策,分级管理"的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体制 | 第146页 |
(四) 建立运转顺畅的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机制 | 第146-147页 |
(五) 建立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监督体系 | 第147页 |
三、建立并完善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制度 | 第147-153页 |
(一) 修订和实施新的《固定资产分类与代码》 | 第148页 |
(二) 制定事业单位资产配置管理办法并完善资产配置标准 | 第148-149页 |
(三) 尽快制定与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相关的配套制度 | 第149-150页 |
(四) 建立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绩效评价体系 | 第150-151页 |
(五) 健全事业单位内部资产管理办法并优化工作流程 | 第151-152页 |
(六) 完善《中央级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管理暂行办法》 | 第152-153页 |
(七) 实现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法制化 | 第153页 |
四、健全和完善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专门机构 | 第153-154页 |
(一) 改变和加强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专门机构 | 第153-154页 |
(二) 设立完善的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专门机构 | 第154页 |
五、盘活存量事业资产、提高增量资产绩效 | 第154-157页 |
(一) 建立事业单位资产的调剂制度 | 第154-155页 |
(二) 构建事业单位资产的共享共用平台 | 第155-156页 |
(三) 积极推进事业单位资产"公管共用"体制的建设 | 第156-157页 |
第三节 推动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配套制度改革 | 第157-169页 |
一、推动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改革 | 第157-160页 |
(一) 加强投资管理提高经营性资产使用效益 | 第157-158页 |
(二) 加强融资管理做好事业资产风险控制 | 第158页 |
(三) 加强股利分配管理强化投资回报意识 | 第158-159页 |
(四) 加强成本管理实现全流程和动态化管理 | 第159页 |
(五) 借助资本运营提高非经营性资产使用效益 | 第159-160页 |
(六) 加强纳税筹划管理合理减轻税收负担 | 第160页 |
二、推动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 | 第160-163页 |
(一) 全部事业单位资产纳入统一会计记录范围并进行核算 | 第160-161页 |
(二) 引入权责发生制并强化固定资产折旧的价值管理 | 第161页 |
(三) 制定专门会计制度加强土地、品牌等特殊资产管理 | 第161-162页 |
(四) 建立资产统计和财务两套报表并实现有效衔接 | 第162页 |
(五) 加强会计信息的披露、审计、分析等工作 | 第162-163页 |
三、继续推进财政管理体制和部门预算改革 | 第163-166页 |
(一) 界定政府间支出责任,健全中央和地方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体制 | 第163-164页 |
(二) 加快形成统一规范透明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 第164-165页 |
(三) 继续推进和完善部门预算 | 第165-166页 |
四、积极建立并完善资产管理信息系统 | 第166-167页 |
(一) 改变现行事业单位资产的"静态管理" | 第166-167页 |
(二) 实现事业单位资产的"动态管理" | 第167页 |
五、做好人力资源工作 | 第167-169页 |
(一) 做好事业单位"存量"人力资源管理工作 | 第167-168页 |
(二) 做好事业单位"增量"人力资源管理工作 | 第168页 |
(三) 做好事业单位"后备"人力资源管理工作 | 第168-169页 |
参考文献 | 第169-174页 |
(一) 中文部分 | 第169-172页 |
(二) 英文部分 | 第172-174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174-175页 |
后记 | 第1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