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0页 |
ABSTRACT | 第10-13页 |
前言 | 第13-27页 |
1 猪苓研究的概述 | 第13-14页 |
·概述 | 第13页 |
·猪苓的形态特征 | 第13页 |
·猪苓的生长习性 | 第13-14页 |
·猪苓的生物学特性与培养 | 第14页 |
·猪苓的药材性状、主要成分、性味功效 | 第14页 |
·发展前景 | 第14页 |
2 液体发酵在药用真菌中的运用 | 第14-16页 |
·真菌液体发酵概述 | 第14-15页 |
·液体发酵的工艺和特点 | 第15页 |
·液体发酵的优点 | 第15-16页 |
·真菌液体发酵的应用举例 | 第16页 |
3 多糖研究进展 | 第16-25页 |
·多糖的提取、纯化和结构分析 | 第17-21页 |
·多糖的生物活性 | 第21-25页 |
4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和内容 | 第25-27页 |
第一章 猪苓菌株的筛选 | 第27-32页 |
1 材料 | 第27页 |
·试验材料 | 第27页 |
·试验试剂 | 第27页 |
·试验仪器 | 第27页 |
2 方法 | 第27-29页 |
·无菌操作室的消毒 | 第27-28页 |
·马铃薯葡萄糖琼脂(PDA)培养基的制备 | 第28页 |
·猪苓菌株的复壮 | 第28-29页 |
·猪苓菌种的筛选 | 第29页 |
3 结果 | 第29-30页 |
·猪苓菌株的复壮结果 | 第29-30页 |
·菌株筛选观察记录 | 第30页 |
4 讨论 | 第30-31页 |
·菌种衰退的概念 | 第30页 |
·菌种衰退的原因 | 第30-31页 |
·防止菌种衰退的措施 | 第31页 |
·菌种的复壮 | 第31页 |
5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二章 猪苓的液体发酵代谢特性的研究 | 第32-38页 |
1 材料 | 第32页 |
·供试菌种 | 第32页 |
·试验试剂 | 第32页 |
·试验仪器 | 第32页 |
2 方法 | 第32-35页 |
·液体发酵培养基配制 | 第32-33页 |
·不同日龄猪苓菌株对菌丝体液体发酵的影响 | 第33页 |
·猪苓菌丝体液体发酵生长曲线试验 | 第33-35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5-36页 |
·不同日龄猪苓菌株对菌丝体液体发酵的影响结果 | 第35-36页 |
·猪苓菌丝体液体发酵生长曲线试验结果 | 第36页 |
4 讨论 | 第36-37页 |
5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三章 猪苓液体发酵条件的优化 | 第38-51页 |
1 材料 | 第38-39页 |
·发酵基本培养基 | 第38页 |
·试验试剂 | 第38页 |
·试验仪器 | 第38-39页 |
2 方法 | 第39-42页 |
·液体发酵种子的培养 | 第39页 |
·猪苓菌丝体含量的测定 | 第39页 |
·猪苓液体发酵单因素分析 | 第39-41页 |
·猪苓液体发酵正交试验分析 | 第41-42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42-49页 |
·猪苓液体发酵单因素分析 | 第42-47页 |
·猪苓液体发酵正交试验分析 | 第47-49页 |
4 讨论 | 第49-50页 |
5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四章 猪苓多糖的提取及其条件优化 | 第51-58页 |
1 材料 | 第51页 |
·试验材料 | 第51页 |
·试验试剂 | 第51页 |
·试验仪器 | 第51页 |
2 方法 | 第51-53页 |
·猪苓提取单因素分析 | 第51-52页 |
·猪苓菌丝体多糖和子实体多糖得率比较 | 第52页 |
·猪苓发酵液中各种多糖得率的比较 | 第52-53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53-56页 |
·猪苓提取单因素分析 | 第53-55页 |
·猪苓菌丝体多糖与猪苓子实体多糖得率比较 | 第55-56页 |
·猪苓发酵液中各种多糖得率的比较 | 第56页 |
4 讨论 | 第56-57页 |
5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第五章 猪苓多糖基本理化性质和体外抗氧化活性的研究 | 第58-65页 |
1 试验材料 | 第58页 |
·试验动物 | 第58页 |
·试验试剂 | 第58页 |
·试验仪器 | 第58页 |
2 试验方法 | 第58-61页 |
·猪苓多糖理化性质的初步鉴定 | 第58-59页 |
·猪苓多糖的体外抗氧化活性研究 | 第59-61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61-64页 |
·猪苓多糖理化性质的初步鉴定 | 第61-62页 |
·猪苓多糖的体外抗氧化活性研究 | 第62-64页 |
4 讨论 | 第64-65页 |
5 本章小结 | 第65页 |
本研究的创新点 | 第65页 |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65-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3页 |
缩略词表 | 第73-74页 |
致谢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