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引言 | 第11-24页 |
一、论题的提出及研究的意义 | 第11-13页 |
二、研究的国内外现状评述 | 第13-19页 |
三、研究的目标、思路及方法 | 第19-20页 |
四、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20-24页 |
第一章 马克思、恩格斯的代议制思想 | 第24-59页 |
一、马克思、恩格斯代议制思想形成的历史基础 | 第24-38页 |
(一) 前资本主义社会的民主理想 | 第24-28页 |
(二) 议会民主理论的成熟与实践 | 第28-35页 |
(三) 巴黎公社实践的启迪 | 第35-38页 |
二、马克思、恩格斯对议会制度的批判 | 第38-47页 |
(一) 西方政党制度局限性的批判 | 第39-41页 |
(二) 有关西方选举制度的批判 | 第41-44页 |
(三) 揭露了议会制度的虚伪性 | 第44-47页 |
三、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新型民主形式的构想 | 第47-51页 |
(一) 关于无产阶级民主实现形式的探索 | 第47-49页 |
(二) 对无产阶级代议制相关原则的阐述 | 第49-51页 |
四、对马克思、恩格斯代议制思想的综合分析 | 第51-59页 |
(一) 马克思恩格斯对议会民主进步性的评述 | 第51-54页 |
(二) 马克思恩格斯批判议会民主的历史站位 | 第54-56页 |
(三) 全面认识马克思恩格斯代议制思想的内在必要性 | 第56-59页 |
第二章 列宁对代议制思想的发展与实践 | 第59-91页 |
一、列宁关于议会民主的评价 | 第59-66页 |
(一) 肯定了议会民主的进步意义 | 第59-62页 |
(二) 揭露了议会制度的本质 | 第62-65页 |
(三) 阐述了利用代议制实现无产阶级民主的必要性 | 第65-66页 |
二、列宁关于新型民主实现形式的理论探索 | 第66-74页 |
(一) 十月革命前列宁的直接民主理想 | 第66-69页 |
(二) 十月革命后列宁的间接民主设想 | 第69-71页 |
(三) 列宁晚年关于人民监督的思想 | 第71-74页 |
三、苏维埃制度的实践 | 第74-85页 |
(一) 列宁对苏维埃的发现与论证 | 第74-77页 |
(二) 建国初期苏维埃制度的实践 | 第77-81页 |
(三) 苏维埃制度的后期运行 | 第81-85页 |
四、对列宁代议制思想的历史评析 | 第85-91页 |
(一) 把马克思主义代议制思想由理论变成了现实 | 第85-87页 |
(二) 为新兴的社会主义国家树立了政治体制上的榜样 | 第87-89页 |
(三) 列宁探索民主政治建设时的经验与失误都对其他社会主义国家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 第89-91页 |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代议制思想在中国的探索与实践 | 第91-124页 |
一、毛泽东对代议制形式的实践探索及理论构建 | 第91-107页 |
(一) 毛泽东对人民当家作主形式的实践探索 | 第91-101页 |
(二) 毛泽东关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理论构建 | 第101-104页 |
(三)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及曲折发展 | 第104-107页 |
二、改革开放以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进一步推进 | 第107-117页 |
(一) 邓小平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丰富和实践 | 第107-111页 |
(二) 江泽民在政治体制改革中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发展 | 第111-114页 |
(三) 胡锦涛对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设性举措 | 第114-117页 |
三、对马克思主义代议制思想在中国探索与实践的述评 | 第117-124页 |
(一) 遵循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代议制思想 | 第118-120页 |
(二) 创造了代议制的新形式,丰富了人类政治文明的成果 | 第120-122页 |
(三)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政治保障 | 第122-124页 |
第四章 对马克思主义代议制思想的错误认识、深刻教训和当代启示 | 第124-141页 |
一、对马克思主义代议制思想错误认识的表现 | 第124-129页 |
(一) 一味与资产阶级划清界限导致的“议会恐惧症” | 第124-126页 |
(二) 崇拜西方民主模式导致的“议会盲崇症” | 第126-129页 |
二、错误运用马克思主义代议制思想的实践教训 | 第129-135页 |
(一) 列宁直接民主制思想面临的实践困境 | 第129-131页 |
(二) 毛泽东“大民主”思想导致的“民主大跃进” | 第131-133页 |
(三) 抛弃马克思主义代议制思想导致了苏东剧变 | 第133-135页 |
三、错误认识和实践马克思主义代议制思想的当代启示 | 第135-141页 |
(一) 要以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代议制思想 | 第136-137页 |
(二) 既要大胆借鉴议会民主建设的经验,又要独立探索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道路 | 第137-139页 |
(三) 对民主形式的选择,既要使之动员民众又要惠及民众 | 第139-141页 |
结语 | 第141-144页 |
参考文献 | 第144-151页 |
后记 | 第151-153页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 | 第1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