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第1-8页 |
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40页 |
·研究背景 | 第14-15页 |
·全球变暖现状 | 第15-16页 |
·研究全球变暖的技术手段 | 第16-18页 |
·模拟全球变暖的增温设施 | 第16-17页 |
·研究趋势 | 第17-18页 |
·作物地下生物学对全球变暖的响应 | 第18-26页 |
·全球变暖对土壤碳库的影响 | 第18-19页 |
·全球变暖对土壤氮库的影响 | 第19页 |
·根生长特性对全球变暖的响应 | 第19-20页 |
·土壤呼吸对全球变暖的响应特征 | 第20-23页 |
·土壤酶活性对全球变暖的响应特征 | 第23-25页 |
·土壤微生物量对全球变暖的响应特征 | 第25页 |
·土壤其它特性对全球变暖的响应特征 | 第25-26页 |
·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 第26-29页 |
·研究内容 | 第26-27页 |
·试验方案 | 第27-28页 |
·技术路线 | 第28-29页 |
·目的意义 | 第29页 |
参考文献 | 第29-40页 |
第二章 农田开放式主动增温的系统设计 | 第40-54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41-43页 |
·试验材料 | 第41页 |
·试验处理 | 第41-42页 |
·ZDR-41温度记录仪与红外热像仪 | 第42页 |
·开放式夜间主动增温系统的相关部件 | 第42页 |
·麦田土壤水分 | 第42页 |
·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42-43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3-49页 |
·系统设计 | 第43页 |
·系统的有效增温范围及可靠性 | 第43-44页 |
·昼夜不同增温对冬小麦的增温效果 | 第44-48页 |
·土壤质量含水量 | 第48页 |
·昼夜不同增温对小麦生育进程的影响 | 第48-49页 |
·讨论 | 第49-51页 |
·小结 | 第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4页 |
第三章 土壤化学特性对昼夜不同增温的响应 | 第54-62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55-56页 |
·试验材料 | 第55页 |
·试验处理 | 第55页 |
·土壤取样和保存 | 第55页 |
·土样处理 | 第55页 |
·测定项目与方法 | 第55-56页 |
·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56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56-59页 |
·土壤养分总量 | 第56页 |
·土壤pH值 | 第56-57页 |
·土壤碱解氮 | 第57-58页 |
·土壤有效磷 | 第58页 |
·土壤速效钾 | 第58-59页 |
·讨论 | 第59-60页 |
·小结 | 第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2页 |
第四章 小麦根系特征对昼夜不同增温的响应 | 第62-72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63-64页 |
·试验材料 | 第63页 |
·试验处理 | 第63页 |
·根的田间取样 | 第63页 |
·测定项目与方法 | 第63页 |
·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63-64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64-67页 |
·根干物质 | 第64页 |
·根冠比 | 第64-65页 |
·根形态 | 第65-67页 |
·根活力 | 第67页 |
·讨论 | 第67-68页 |
·小结 | 第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2页 |
第五章 土壤呼吸对昼夜不同增温的响应 | 第72-84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73-75页 |
·试验材料 | 第73页 |
·试验处理 | 第73页 |
·土壤取样和保存 | 第73页 |
·土壤呼吸装置 | 第73-74页 |
·田间土壤呼吸测定 | 第74页 |
·二氧化碳测定方法 | 第74页 |
·土壤微生物呼吸 | 第74-75页 |
·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75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75-79页 |
·麦田土壤呼吸 | 第75-76页 |
·麦田土壤呼吸日变化 | 第76-78页 |
·小麦根呼吸日变化 | 第78-79页 |
·讨论 | 第79-80页 |
·小结 | 第80-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4页 |
第六章 土壤酶学对昼夜不同增温的响应及其机制 | 第84-94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85-86页 |
·试验材料 | 第85页 |
·试验处理 | 第85页 |
·土壤取样和保存 | 第85页 |
·测定项目和方法 | 第85-86页 |
·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86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86-89页 |
·土壤尿酶 | 第86-87页 |
·土壤蛋白酶 | 第87-88页 |
·土壤蔗糖酶 | 第88-89页 |
·土壤过氧化氢酶 | 第89页 |
·讨论 | 第89-90页 |
·小结 | 第90页 |
参考文献 | 第90-94页 |
第七章 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和可溶性碳氮对昼夜不同增温的响应及其机制分析 | 第94-104页 |
·材与方法 | 第95-96页 |
·试验材料 | 第95页 |
·试验处理 | 第95页 |
·浸提液提取 | 第95页 |
·测定项目和方法 | 第95-96页 |
·数据处理 | 第96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96-100页 |
·土壤微生物量碳 | 第96-97页 |
·土壤微生物量氨 | 第97-98页 |
·土壤可溶性碳 | 第98页 |
·土壤可溶性氮 | 第98-99页 |
·土壤基础呼吸 | 第99-100页 |
·讨论 | 第100-101页 |
·小结 | 第101页 |
参考文献 | 第101-104页 |
第八章 土壤线虫对昼夜不同增温的响应 | 第104-114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104-106页 |
·试验材料 | 第104-105页 |
·试验处理 | 第105页 |
·土壤取样 | 第105页 |
·线虫提取 | 第105页 |
·测定项目和方法 | 第105页 |
·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105-106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106-110页 |
·土壤线虫种群 | 第106页 |
·土壤线虫分布 | 第106-108页 |
·土壤线虫的营养类群 | 第108-110页 |
·讨论 | 第110-111页 |
·小结 | 第111页 |
参考文献 | 第111-114页 |
第九章 全文讨论和结论 | 第114-122页 |
·讨论 | 第114-116页 |
·气候变暖下生态系统的研究方法 | 第114页 |
·气候变暖下冬小麦地下生物学过程响应及其机制 | 第114-116页 |
·主要结论 | 第116-118页 |
·主要创新点和不足 | 第118-119页 |
·主要创新点 | 第118页 |
·不足之处 | 第118-119页 |
参考文献 | 第119-122页 |
致谢 | 第122-124页 |
博士期间发表的主要论文 | 第12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