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7-22页 |
第一节 研究问题的提出 | 第8-12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8-10页 |
二、研究问题 | 第10页 |
三、研究意义 | 第10-12页 |
(一) 理论意义 | 第10-11页 |
(二) 政策意义 | 第11页 |
(三) 现实意义 | 第11-12页 |
第二节 核心概念的界定 | 第12-16页 |
一、社区矫正 | 第12页 |
二、上海模式 | 第12-13页 |
三、社会支持网 | 第13-15页 |
四、社会网络 | 第15-16页 |
五、差序格局 | 第16页 |
第三节 研究方法 | 第16-22页 |
一、方法的选择 | 第16-20页 |
(一) 研究方法——质性研究方法的运用 | 第16-17页 |
(二) 资料收集及分析方法 | 第17-20页 |
二、研究效度 | 第20页 |
三、研究伦理 | 第20-22页 |
第二章 文献述评及分析框架 | 第22-32页 |
第一节 中国社区矫正问题研究 | 第22-25页 |
一、研究现状 | 第22-23页 |
二、重点研究问题 | 第23-25页 |
三、我国社区矫正问题评述 | 第25页 |
第二节 我国社区矫正法规政策概述 | 第25-26页 |
第三节 社会支持网相关研究 | 第26-28页 |
一、社会支持网理论演进的脉络 | 第26页 |
二、重点研究问题 | 第26-28页 |
第四节 矫正对象社会支持网的研究 | 第28-29页 |
第五节 理论分析框架 | 第29-32页 |
第三章 服务社情况与矫正对象资料、矫正前生活背景分析 | 第32-36页 |
第一节 Z 社区服务社的基本情况 | 第32-33页 |
第二节 矫正对象的背景资料及矫正前的生活故事 | 第33-36页 |
一、矫正对象的背景资料及矫正前的生活故事 | 第33-34页 |
二、回顾与总结 | 第34-36页 |
第四章 矫正对象对社会支持网重构的诠释 | 第36-57页 |
第一节 矫正对象的生存困境 | 第36-45页 |
一、生计——无业抑或“将就” | 第36-39页 |
二、居住——还行抑或“无处安身” | 第39-40页 |
三、身体——“在里面受过一点伤”下的马太效应 | 第40页 |
四、情感——“比较压抑”下的无奈 | 第40-41页 |
五、人际交往——笼罩在“不光彩”犯罪事件的阴影下 | 第41-42页 |
六、社会排斥——“总归有这种(歧视你的)人” | 第42-43页 |
七、生活适应——家人“嘟囔”抑或自己“逛逛” | 第43-45页 |
第二节 差序格局下的社会支持 | 第45-56页 |
一、非正式社会支持网络——帮忙会“先找自己身边的人” | 第46-50页 |
二、正式社会支持网络——“生活上的事情不联系”,避免“麻烦”他们 | 第50-56页 |
第三节 回顾与总结 | 第56-57页 |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 第57-63页 |
一、矫正对象社会支持网重构状况的总结 | 第57-59页 |
二、相关问题的讨论 | 第59-63页 |
(一) 对社区矫正对象社会支持网的重构深入探讨 | 第59-61页 |
(二) 本研究的局限和限制 | 第61-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6页 |
附录一:受访者基本资料 | 第66-67页 |
附件二:研究邀请函(访谈对象所属机构) | 第67-68页 |
附件三:研究邀请函(访谈对象) | 第68-71页 |
致谢 | 第71-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