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引言 | 第10-12页 |
第一章 “刑事和解”的基本问题 | 第12-21页 |
第一节 刑事和解的基本范畴 | 第12-15页 |
一、刑事和解范畴的西方界定 | 第12-13页 |
二、我国关于“刑事和解”范畴的认识 | 第13-14页 |
三、本文对范畴的描述 | 第14-15页 |
第二节 刑事和解的独有个性 | 第15-21页 |
一、刑事和解不同于一般的恢复性程序 | 第15-17页 |
二、刑事和解不同于一般的社区调解(Mediation de quartier) | 第17-18页 |
三、刑事和解绝不是“私了” | 第18-19页 |
四、刑事和解不同于民事、经济和行政调解 | 第19页 |
五、刑事和解不同于辩诉交易 | 第19-21页 |
第二章 “刑事和解”的中国化运用及其制度设计 | 第21-36页 |
第一节 刑事和解适于我国 | 第21-25页 |
一、我国刑事政策和法律的佐证 | 第21-23页 |
二、符合我国传统和人文精神 | 第23页 |
三、凸显我国和谐社会的理念 | 第23-25页 |
第二节 刑事和解的应用范围及制度设计 | 第25-36页 |
一、刑事和解适用于所有案件 | 第25-26页 |
二、刑事和解在侦查阶段的运用 | 第26-29页 |
(一) 和解的主体和方式 | 第27页 |
(二) 和解的实施和履行 | 第27-28页 |
(三) 和解的审查和处理 | 第28-29页 |
三、刑事和解在起诉阶段的运用 | 第29-32页 |
(一) 起诉阶段刑事和解概述 | 第31页 |
(二) 起诉阶段刑事和解的制度设计 | 第31-32页 |
四、审判阶段刑事和解的运用 | 第32-35页 |
五、刑事和解在执行阶段的运用 | 第35-36页 |
第三章 刑事和解的中国化实证 | 第36-43页 |
第一节 刑事和解置于我国的非法制化试行 | 第36-43页 |
一、积极尝试、成效显著 | 第36-37页 |
二、法无规定、形式各异 | 第37-38页 |
三、刑事和解在“经济特区”的运用 | 第38-39页 |
四、刑事和解的广东区域性实证 | 第39-43页 |
(一) 刑事和解的成功验证 | 第39-42页 |
(二) 刑事和解不成功的原因 | 第42-43页 |
第四章 我国刑事和解的主体及其适用规范 | 第43-49页 |
第一节 刑事和解的主体 | 第43-47页 |
一、主体的概念及构成特点 | 第43页 |
二、严格法律监督下的我国刑事和解程序 | 第43-47页 |
(一) 适用条件 | 第45页 |
(二) 调停人及规范 | 第45-47页 |
三、人民检察机关适用刑事和解的主要任务 | 第47页 |
第二节 刑事和解的配套措施 | 第47-49页 |
一、我国刑事和解的配套性规范 | 第47-48页 |
二、刑事和解程序的把握 | 第48-49页 |
第五章 刑事和解制度应该注意的问题 | 第49-52页 |
第一节 刑事和解协议的效力以及对违反协议的救济 | 第49-50页 |
第二节 和解期限及和解协议履行期限 | 第50页 |
第三节 被害人求刑权的确认和保障 | 第50-52页 |
结束语 | 第52-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
附录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