钛合金表面微纳结构对其超疏水性能影响的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9-21页 |
|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9-13页 |
| ·超疏水材料的兴起和发展 | 第9-11页 |
| ·超疏水材料的应用概述 | 第11-13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 第13-19页 |
| ·超疏水表面理论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 ·超疏水生物表面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 ·超疏水表面制备方法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 ·本课的题研究内容 | 第19-21页 |
| 第2章 超疏水理论分析及模型建立 | 第21-31页 |
| ·经典材料表面润湿理论 | 第21-27页 |
| ·光滑材料表面润湿理论 | 第21页 |
| ·粗糙材料表面润湿理论 | 第21-24页 |
| ·超疏水表面的构筑方法 | 第24-27页 |
| ·微结构表面模型建立及接触角理论预测公式推导 | 第27-30页 |
| ·光栅阵列微结构模型建立及接触角理论预测公式推导 | 第27-28页 |
| ·方柱阵列微结构模型建立及接触角理论预测公式推导 | 第28-29页 |
| ·圆孔阵列微结构模型建立及接触角理论预测公式推导 | 第29-30页 |
|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 第3章 Ti0_2 表面疏水性能分子动力学仿真 | 第31-45页 |
| ·分子动力学基本理论 | 第31-37页 |
| ·分子动力学的发展 | 第31-32页 |
| ·分子动力学的基本思想 | 第32页 |
| ·分子动力学的基本方法 | 第32-33页 |
| ·Ti0_2 表面疏水情况分子动力学的仿真步骤 | 第33-34页 |
| ·Ti0_2 表面疏水情况仿真势函数的选取 | 第34-36页 |
| ·Ti0_2 表面疏水情况仿真边界条件的确定 | 第36-37页 |
| ·Ti0_2 表面疏水情况仿真位置和速度的初始化 | 第37页 |
| ·Ti0_2 表面疏水情况仿真时间步长的设定 | 第37页 |
| ·Ti0_2 表面疏水性能仿真 | 第37-44页 |
| ·Ti0_2 的性质和结构特点 | 第37-38页 |
| ·仿真模型的建立 | 第38-39页 |
| ·仿真势函数及初始条件选取 | 第39-41页 |
| ·仿真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41-44页 |
|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 第4章 超疏水表面制备及其性能表征 | 第45-60页 |
| ·超疏水表面制备的实验条件 | 第45-49页 |
| ·微结构加工所用机床及刀具 | 第45-47页 |
| ·微结构形貌及表面接触角检测设备 | 第47-49页 |
| ·光栅阵列微结构制备及疏水性能测试 | 第49-53页 |
| ·光栅阵列微结构制备 | 第49-50页 |
| ·光栅阵列微结构表面疏水性能测试 | 第50-53页 |
| ·方柱阵列微结构表面制备及疏水性能测试 | 第53-56页 |
| ·方柱阵列微结构制备 | 第53页 |
| ·方柱阵列微结构表面疏水性能测试 | 第53-56页 |
| ·圆孔阵列微结构表面制备及疏水性能测试 | 第56-58页 |
| ·圆孔阵列微结构制备 | 第56页 |
| ·圆孔阵列微结构表面疏水性能测试 | 第56-58页 |
| ·本章小结 | 第58-60页 |
| 结论 | 第60-62页 |
| 参考文献 | 第62-67页 |
| 致谢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