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业基础科学论文--土壤学论文--土壤生物学论文--土壤微生物学论文

重金属与细菌—土壤活性颗粒微界面互作的分子机制

摘要第1-12页
ABSTRACT第12-16页
第一章 前言第16-33页
   ·重金属与土壤固相组分的相互作用第17-25页
     ·微生物对重金属吸附第17-18页
       ·微生物对重金属环境化学行为的影响第17页
       ·微生物对重金属的吸附机理第17-18页
     ·胞外聚合物(EPS)对重金属的吸附第18-21页
       ·EPS的来源及组成第18-19页
       ·EPS对重金属的吸附能力第19-20页
       ·EPS对重金属的吸附机理第20-21页
     ·矿物对重金属吸附第21-22页
       ·粘土矿物的矿物学特征及结构特点第21页
       ·粘土矿物对重金属的吸附机理第21-22页
     ·微生物与矿物的相互作用对重金属的影响第22-25页
   ·重金属界面吸附研究技术第25-31页
     ·等温滴定微量热技术第25-27页
     ·自动电位滴定技术第27页
     ·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XAFS)技术第27-31页
   ·论文研究目标和思路第31-33页
第二章 几种细菌对铜和镉的吸附行为第33-54页
   ·大肠杆菌和苏云金芽孢杆菌对铜和镉的吸附行为第33-43页
     ·引言第33-34页
     ·材料与方法第34-36页
       ·细菌第34页
       ·铜和镉溶液的配制第34页
       ·菌体的化学修饰第34-35页
       ·铜和镉吸附实验第35页
       ·自动电位滴定实验第35页
       ·细菌zeta电位的测定第35-36页
     ·结果与分析第36-41页
       ·细菌表面官能团的酸碱电位滴定分析第36-38页
       ·化学修饰对铜和镉吸附的影响第38-40页
       ·pH对铜和镉吸附的影响第40-41页
     ·讨论第41-42页
     ·结论第42-43页
   ·蓝细菌对铜和镉的吸附行为第43-54页
     ·引言第43页
     ·材料与方法第43-46页
       ·蓝细菌第43-44页
       ·铜和镉溶液的配制第44页
       ·菌体的化学修饰第44页
       ·铜和镉吸附和解吸实验第44-45页
       ·FTIR测定第45页
       ·钝顶螺旋藻zeta电位的测定第45页
       ·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光谱测定与分析第45-46页
     ·结果与分析第46-53页
       ·菌体酯化前后的FTIR分析第46-47页
       ·不同pH值下细菌的zeta电位及对铜和镉的吸附第47页
       ·化学修饰对铜和镉吸附的影响第47-48页
       ·铜和镉的解吸第48-49页
       ·钝顶螺旋藻吸附铜的XAFS分析第49-53页
     ·结论第53-54页
第三章 细菌游离态胞外聚合物对铜的吸附第54-71页
   ·引言第54页
   ·材料与方法第54-58页
     ·细菌EPS分离、纯化第54-55页
     ·铜和镉溶液的配制第55页
     ·EPS溶液配制第55页
     ·其他试剂配制第55页
     ·EPS组分测定第55-56页
     ·吸附动力学实验第56页
     ·等温吸附实验第56-57页
     ·不同离子强度下铜的吸附第57页
     ·不同pH下铜的吸附第57页
     ·FTIR实验第57页
     ·ITC实验第57-58页
       ·微量热仪第57页
       ·吸附热及吸附焓变测定第57-58页
       ·吸附热力学参数的计算第58页
     ·XAFS测定及分析第58页
   ·结果与分析第58-69页
     ·EPS中主要成分分析第58页
     ·离子强度对Cu(Ⅱ)吸附动力学的影响第58-60页
     ·pH对Cu(Ⅱ)吸附的影响第60页
     ·等温吸附曲线第60-62页
     ·EPS吸附Cu(Ⅱ)的动力学模型拟合第62-64页
     ·FTIR分析第64页
     ·ITC分析第64-66页
     ·XAFS分析第66-69页
   ·结论第69-71页
第四章 固定态胞外聚合物对细菌吸附铜和镉的影响机制第71-85页
   ·引言第71页
   ·材料与方法第71-73页
     ·细菌培养及表面固定态EPS的去除第71-72页
       ·细菌的培养第71-72页
       ·细菌表面EPS的去除第72页
     ·细菌表面EPS去除前后的扫描电镜(SEM)分析第72页
     ·铜和镉溶液的配制第72页
     ·自动电位滴定实验第72-73页
     ·等温吸附实验第73页
     ·不同pH值下铜和镉的吸附第73页
     ·FTIR测定第73页
   ·结果与分析第73-83页
     ·细菌表面EPS的去除前后的SEM图谱第73-74页
     ·电位滴定分析第74-75页
   ·铜和镉的等温吸附第75-78页
     ·pH对铜和镉吸附的影响第78-79页
     ·FTIR分析第79-83页
   ·讨论第83-84页
   ·结论第84-85页
第五章 铜在细菌、矿物及其复合体表面的结合机制第85-100页
   ·引言第85-86页
   ·材料与方法第86-88页
     ·细菌第86页
     ·矿物第86-87页
     ·细菌-矿物复合体悬液的配制第87-88页
     ·铜溶液的配制第88页
     ·吸附实验第88页
     ·自动电位滴定实验第88页
     ·微量热滴定实验第88页
   ·结果与分析第88-96页
     ·细菌和矿物对铜的等温吸附第88-90页
     ·细菌-矿物复合体对铜的等温吸附第90-91页
     ·电位滴定分析第91-93页
     ·热力学分析第93-96页
   ·讨论第96-99页
     ·细菌和矿物类型对细菌-矿物复合体表面位点浓度的影响第96-98页
     ·细菌-矿物复合体与铜的相互作用机理第98-99页
   ·结论第99-100页
第六章 铜在细菌EPS、矿物及其复合体表面的结合机制第100-108页
   ·引言第100页
   ·材料与方法第100-101页
     ·细菌EPS提取及纯化第100页
     ·矿物第100页
     ·细菌胞外聚合物-矿物复合体悬液的配制第100页
     ·铜溶液的配制第100页
     ·吸附实验第100-101页
     ·自动电位滴定实验第101页
     ·微量热滴定实验第101页
   ·结果与分析第101-107页
     ·EPS、矿物及其复合体对铜的等温吸附第101-103页
     ·电位滴定分析第103-105页
     ·热力学分析第105-107页
   ·结论第107-108页
第七章 细菌胞外聚合物与针铁矿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第108-121页
   ·引言第108-109页
   ·材料与方法第109页
     ·细菌EPS分离、纯化及化学性质表征第109页
     ·针铁矿合成及鉴定第109页
     ·吸附实验第109页
     ·FTIR测定第109页
     ·XAFS测定及分析第109页
   ·结果与分析第109-118页
     ·吸附分析第109-111页
     ·FTIR分析第111-112页
     ·XAFS分析第112-118页
   ·讨论第118-120页
   ·结论第120-121页
第八章 全文结论第121-123页
   ·主要结论第121-122页
   ·创新点第122页
   ·研究展望第122-123页
参考文献第123-138页
致谢第138-139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第139页

论文共13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三峡库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N2O排放研究
下一篇:广陈皮黄酮类化合物和挥发油成分及其活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