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页 |
英文摘要 | 第4-8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8-11页 |
·劳动争议及其特点 | 第8-9页 |
·劳动争议与权利救济 | 第9-11页 |
第二章 我国劳动争议现状、原因及其走向 | 第11-20页 |
·劳动争议的现状考察 | 第11-12页 |
·劳动争议案件数量逐年增多 | 第11页 |
·集体劳动争议案件明显上升 | 第11-12页 |
·不同群体主体的利益诉求差别明显 | 第12页 |
·劳动争议处理通道不顺畅 | 第12页 |
·我国劳动争议的成因——基于劳动关系历史变革的分析 | 第12-15页 |
·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劳动关系与劳动争议 | 第13-14页 |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劳动关系与劳动争议的变革 | 第14-15页 |
·劳动关系的和谐之途:从对抗到合作的理论与实践 | 第15-20页 |
·人力资本理论与实践的启示 | 第16-17页 |
·利益相关者理论与实践的启示 | 第17-18页 |
·不完全契约理论与实践 | 第18-20页 |
第三章 我国劳动争议法律救济的现状 | 第20-29页 |
·我国劳动争议处理制度的主要内容 | 第20-24页 |
·和解程序 | 第20-21页 |
·调解程序 | 第21-22页 |
·仲裁程序 | 第22-23页 |
·诉讼程序 | 第23-24页 |
·"一调一裁两审"制度之不足 | 第24-26页 |
·调解程序虚化 | 第24-25页 |
·仲裁行政化、诉讼化、低效化 | 第25页 |
·成本与收益本末倒置 | 第25-26页 |
·劳动争议法律救济体制的症结分析 | 第26-29页 |
·协商制度中缺少群体利益的代表者 | 第26-27页 |
·调解制度中"三方原则"落空 | 第27页 |
·劳动仲裁存在制度性缺陷 | 第27-29页 |
第四章 劳动争议处理机制的域外经验 | 第29-35页 |
·劳动法院模式 | 第29-30页 |
·劳动法院模式的特点 | 第29页 |
·德国的劳动法院 | 第29-30页 |
·力量均衡模式 | 第30-31页 |
·该模式的特点 | 第30-31页 |
·瑞典的劳动争议处理机制 | 第31页 |
·专业权威模式 | 第31-33页 |
·专业权威模式的特点 | 第31页 |
·英国的劳动争议处理体制 | 第31-32页 |
·美国的劳动争议处理体制 | 第32-33页 |
·劳动争议处理的其他模式 | 第33-35页 |
·日本的多元化处理体制 | 第33-34页 |
·法国的专业参审制度 | 第34-35页 |
第五章 我国劳动争议处理机制的重构 | 第35-44页 |
·推动劳动争议协商和解制度化 | 第35-38页 |
·充分发挥工会作为劳动者权益代表的职能 | 第35-36页 |
·变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为劳动关系协调委员会 | 第36-37页 |
·劳动争议协商程序构建的基本设想 | 第37-38页 |
·充分发挥调解在劳动争议处理中的主渠道作用 | 第38-39页 |
·政府主导调解的价值 | 第38页 |
·政府调解的原则和启动 | 第38-39页 |
·政府调解的效力问题 | 第39页 |
·重塑我国的劳动争议仲裁制度 | 第39-41页 |
·落实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主体地位,落实三方机制 | 第40页 |
·加强仲裁机构的专业化,加快仲裁队伍职业化建设 | 第40-41页 |
·强化仲裁的法律效力,赋予应有的权威性 | 第41页 |
·改革劳动争议诉讼程序,强化诉讼调解 | 第41-44页 |
·增强"柔性化"司法理念,注重诉讼中的调解 | 第41-42页 |
·将调解程序作为劳动争议诉讼的前置程序 | 第42-43页 |
·运用多元化调解方式进行诉讼调解 | 第43-44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7页 |
致谢 | 第47-48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米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