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1.2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1-12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3.1 国际水稻产业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3.2 国内水稻产业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3.3 综合评述 | 第15页 |
1.4 论文可能创新点与不足 | 第15-16页 |
1.4.1 论文可能创新点 | 第15页 |
1.4.2 不足之处 | 第15-16页 |
1.5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第2章 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17-22页 |
2.1 双季稻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第17-18页 |
2.1.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7页 |
2.1.2 双季稻相关理论基础 | 第17-18页 |
2.2 农业产业链理论 | 第18-20页 |
2.2.1 农业产业链和农业产业链管理 | 第18-19页 |
2.2.2 农业产业链和农业产业化 | 第19页 |
2.2.3 农业产业链管理与农业产业化经营 | 第19-20页 |
2.3 农产品供应链理论 | 第20页 |
2.3.1 供应链内涵 | 第20页 |
2.3.2 农产品供应链内涵 | 第20页 |
2.4 产业组织理论 | 第20-22页 |
第3章 衡阳县双季稻产业发展现状 | 第22-29页 |
3.1 气候生态对双季稻产业的影响因素 | 第22页 |
3.1.1 日夜温差变化的影响 | 第22页 |
3.1.2 气象灾害的影响 | 第22页 |
3.1.3 衡阳县的气候生态特点 | 第22页 |
3.2 衡阳县水稻产业基本情况 | 第22-24页 |
3.2.1 衡阳县水稻种植产量和面积概况 | 第22-23页 |
3.2.2 水稻施肥情况 | 第23页 |
3.2.3 水稻加工特点 | 第23-24页 |
3.2.4 水稻销售特点 | 第24页 |
3.3 衡阳县双季稻生产技术概况 | 第24-25页 |
3.3.1 双季稻可采用搭配种植 | 第24-25页 |
3.3.2 当地农民具有良好基础 | 第25页 |
3.3.3 早晚两季互补性强 | 第25页 |
3.4 衡阳县双季稻发展模式概况 | 第25-27页 |
3.4.1 共生模式 | 第25-26页 |
3.4.2 农业废弃物再利用模式 | 第26页 |
3.4.3 “三品基地”模式 | 第26页 |
3.4.4 资源节约模式 | 第26页 |
3.4.5 观光休闲模式 | 第26-27页 |
3.5 双季稻生产机械化概况 | 第27页 |
3.6 双季稻机械化生产模式 | 第27-29页 |
3.6.1 优化农机装备结构布局 | 第27-28页 |
3.6.2 提高农机设备补贴 | 第28页 |
3.6.3 农机技术的应用推广 | 第28页 |
3.6.4 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 | 第28-29页 |
第4章 衡阳县双季稻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 第29-33页 |
4.1 双季稻机械化生产技术水平较低 | 第29页 |
4.2 双季稻种植基础条件较薄弱 | 第29-30页 |
4.2.1 中低产田面积大 | 第29-30页 |
4.2.2 不利天气影响水稻生产 | 第30页 |
4.3 双季稻种植技术条件不成熟 | 第30-31页 |
4.3.1 生产技术普及率低 | 第30页 |
4.3.2 机械化覆盖率过低 | 第30-31页 |
4.4 双季稻种植效益不高 | 第31-32页 |
4.4.1 双季稻的生产效益无法得到体现 | 第31页 |
4.4.2 水稻种植效益低于其他农产品 | 第31页 |
4.4.3 杂交稻高产不增收 | 第31-32页 |
4.5 双季稻产业化存在缺陷 | 第32-33页 |
4.5.1 产品附加值低 | 第32页 |
4.5.2 产业规模小 | 第32-33页 |
第5章 促进双季稻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 第33-43页 |
5.1 健全机制,加强服务 | 第33页 |
5.1.1 健全农机服务机构 | 第33页 |
5.1.2 建立全内部监督管理制度 | 第33页 |
5.1.3 提升农机政务 | 第33页 |
5.2 因地制宜,合理布局 | 第33-34页 |
5.2.1 恢复早稻种植 | 第33-34页 |
5.2.2 推广杂交稻种植面积 | 第34页 |
5.2.3 推进优质品种水稻推广 | 第34页 |
5.3 建立健全社会服务体系 | 第34-39页 |
5.3.1 推进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 | 第34-37页 |
5.3.2 提升地力,较少中低产田比例 | 第37页 |
5.3.3 增加良种的推广 | 第37页 |
5.3.4 普及水稻农业保险 | 第37-38页 |
5.3.5 加大集中育秧的覆盖面 | 第38页 |
5.3.6 加强科技培训和农业技术推广 | 第38-39页 |
5.3.7 加速土地流转,稳定种粮面积 | 第39页 |
5.3.8 进行粮食补贴 | 第39页 |
5.4 推进衡阳县水稻产业化可持续发展 | 第39-43页 |
5.4.1 增加对种粮大户、粮食专业合作社的扶持力度 | 第39-40页 |
5.4.2 延长水稻产业链 | 第40页 |
5.4.3 创新产业经营模式 | 第40-41页 |
5.4.4 推广先进配套技术 | 第41-42页 |
5.4.5 发展种子产业 | 第42-43页 |
结论 | 第43-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9页 |
致谢 | 第49-50页 |
作者简介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