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词表(Abbreviation) | 第4-5页 |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3-21页 |
1.1 植物染色体核型分析 | 第13页 |
1.2 堇菜属生殖生物学研究 | 第13-14页 |
1.2.1 开花物候学 | 第13页 |
1.2.2 繁育系统研究 | 第13-14页 |
1.3 植物花粉的生活力检测 | 第14-15页 |
1.4 远缘杂交研究进展 | 第15-19页 |
1.4.1 植物远缘杂交受精前障碍 | 第15-16页 |
1.4.2 植物远缘杂交受精后障碍 | 第16-17页 |
1.4.3 杂交后代鉴定 | 第17-19页 |
1.5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19-21页 |
第二章 6个野生堇菜种质核型分析 | 第21-31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21-23页 |
2.1.1 材料 | 第21页 |
2.1.2 染色体制片 | 第21页 |
2.1.3 核型分析 | 第21页 |
2.1.4 数据分析 | 第21-23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23-28页 |
2.2.1 6个野生堇菜种质核型分析 | 第23-28页 |
2.2.2 6个野生堇菜种质的核型进化趋势分析 | 第28页 |
2.3 小结与讨论 | 第28-31页 |
2.3.1 小结 | 第28-29页 |
2.3.2 讨论 | 第29-31页 |
第三章 12个堇菜属种质生殖生物学研究 | 第31-47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31-34页 |
3.1.1 材料 | 第31-32页 |
3.1.2 数量性状调查 | 第32-33页 |
3.1.3 堇菜属种质花部特征及开花动态观测 | 第33页 |
3.1.4 堇菜属种质柱头可授性检测 | 第33页 |
3.1.5 堇菜属种质花粉/胚珠比(P/O)调查测定 | 第33-34页 |
3.1.6 堇菜属种质的杂交指数(OCI)的估算 | 第34页 |
3.1.7 人工授粉实验 | 第34页 |
3.1.8 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34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34-44页 |
3.2.1 12个堇菜属种质遗传差异 | 第34-36页 |
3.2.2 堇菜属种质花部特征 | 第36-39页 |
3.2.3 堇菜属种质柱头可授性 | 第39-40页 |
3.2.4 堇菜属种质花粉/胚珠比(P/O) | 第40-41页 |
3.2.5 堇菜属植物的杂交指数(OCI)估算 | 第41-42页 |
3.2.6 不同授粉方法对6个堇菜属种质结实率的影响 | 第42-44页 |
3.3 小结与讨论 | 第44-47页 |
3.3.1 小结 | 第44页 |
3.3.2 讨论 | 第44-47页 |
第四章 部分堇菜属种质花粉生活力测定及贮藏期间酶活性变化 | 第47-67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47-49页 |
4.1.1 材料的采集与处理 | 第47页 |
4.1.2 堇菜属种质花粉扫描电镜观察 | 第47页 |
4.1.3 不同蔗糖、硼酸对早开堇菜、大花三色堇花粉萌发的影响 | 第47-48页 |
4.1.4 不同GA3、Ca(NO3)2处理对早开堇菜、大花三色堇粉萌发的影响 | 第48页 |
4.1.5 不同培养基对裂叶堇菜、斑叶堇菜花粉萌发的影响 | 第48页 |
4.1.6 12个堇菜属种质花粉生活力测定 | 第48页 |
4.1.7 不同贮藏方法对裂叶堇菜、斑叶堇菜花粉萌发及保护酶活性的影响 | 第48-49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49-62页 |
4.2.1 12个堇菜属种质花粉表观形态 | 第49-50页 |
4.2.2 不同培养基对早开堇菜、大花三色堇花粉萌发的影响 | 第50-54页 |
4.2.3 不同培养基对裂叶堇菜、斑叶堇菜花粉萌发的影响 | 第54-56页 |
4.2.4 12个堇菜属种质花粉生活力 | 第56-57页 |
4.2.5 不同贮藏温度、贮藏时间下裂叶堇菜、斑叶堇菜花粉萌发情况 | 第57-58页 |
4.2.6 不同贮藏温度与时间对裂叶堇菜、斑叶堇菜花粉保护酶活性的影响 | 第58-62页 |
4.3 小结与讨论 | 第62-67页 |
4.3.1 小结 | 第62-63页 |
4.3.2 讨论 | 第63-67页 |
第五章 12个堇菜属种质正反交的育性研究 | 第67-81页 |
5.1 材料与方法 | 第67-68页 |
5.1.1 材料 | 第67页 |
5.1.2 授粉及果实的采集 | 第67页 |
5.1.3 花粉在柱头上萌发及花粉管伸长观察 | 第67-68页 |
5.1.4 石蜡切片法观察胚胎发育情况 | 第68页 |
5.2 结果与分析 | 第68-78页 |
5.2.1 杂交果实发育情况 | 第68-70页 |
5.2.2 花粉在柱头上萌发及花粉管伸长观察 | 第70-74页 |
5.2.3 不同发育时期子房石蜡切片 | 第74-75页 |
5.2.4 杂种胚胎发育过程 | 第75-78页 |
5.3 小结与讨论 | 第78-81页 |
5.3.1 小结 | 第78页 |
5.3.2 讨论 | 第78-81页 |
第六章 堇菜属杂交后代鉴定 | 第81-87页 |
6.1 材料与方法 | 第81-82页 |
6.1.1 材料 | 第81页 |
6.1.2 堇菜属杂交后代发芽试验 | 第81页 |
6.1.3 堇菜属杂交后代形态学鉴定 | 第81-82页 |
6.2 结果与分析 | 第82-86页 |
6.2.1 堇菜属不同杂交组合发芽率比较 | 第82-83页 |
6.2.2 形态鉴定 | 第83-86页 |
6.3 小结与讨论 | 第86-87页 |
6.3.1 小结 | 第86页 |
6.3.2 讨论 | 第86-87页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87-89页 |
7.1 总结 | 第87-88页 |
7.2 展望 | 第88-89页 |
参考文献 | 第89-97页 |
致谢 | 第97-9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9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