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39页 |
1.1 引言 | 第13-14页 |
1.2 光催化分解水的基本原理 | 第14-21页 |
1.2.1 半导体的能带 | 第14-16页 |
1.2.2 半导体光催化分解水 | 第16-21页 |
1.3 光催化材料的改性概况 | 第21-29页 |
1.3.1 拓宽光谱响应范围 | 第21-23页 |
1.3.2 提升光催化材料的电荷分离能力 | 第23-26页 |
1.3.3 提高光催化材料的表面催化活性 | 第26-29页 |
1.4 基于键合结构差异性的光催化材料改性策略 | 第29-37页 |
1.4.1 改变键长拓宽光吸收范围 | 第29-32页 |
1.4.2 打破键合结构获得更高电荷分离特性 | 第32-36页 |
1.4.3 重构键合提高表面催化活性 | 第36-37页 |
1.5 论文研究思路 | 第37-39页 |
第二章 材料结构表征与性能测试 | 第39-43页 |
2.1 材料的原子结构分析 | 第39-40页 |
2.1.1 微观形貌及孔结构 | 第39-40页 |
2.1.2 物相及化学状态 | 第40页 |
2.2 材料的电子结构分析 | 第40页 |
2.3 材料性能表征 | 第40-43页 |
2.3.1 羟基自由基测试 | 第41页 |
2.3.2 光降解有机物测试 | 第41页 |
2.3.3 光催化分解水产氢测试 | 第41页 |
2.3.4 光催化分解水产氧测试 | 第41-43页 |
第三章 宽光谱响应非晶氮化碳光催化材料的构建 | 第43-59页 |
3.1 引言 | 第43-46页 |
3.2 实验方法及计算方法 | 第46-47页 |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47-56页 |
3.3.1 第一性原理计算 | 第47-48页 |
3.3.2 晶体结构与原子结构 | 第48-51页 |
3.3.3 电子结构 | 第51-53页 |
3.3.4 光催化活性 | 第53-55页 |
3.3.5 光催化活性的机理分析 | 第55-56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6-59页 |
第四章 多孔氮化碳光催化材料的构建 | 第59-77页 |
4.1 引言 | 第59-61页 |
4.2 实验方法 | 第61-62页 |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62-75页 |
4.3.1 第一性原理计算 | 第62页 |
4.3.2 晶体结构 | 第62-65页 |
4.3.3 微观结构 | 第65-69页 |
4.3.4 光学特性 | 第69-72页 |
4.3.5 反应活性位示踪 | 第72-74页 |
4.3.6 光催化活性 | 第74-75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5-77页 |
第五章 均相氮掺杂BaLa_4Ti_4O_(15-x)N_y光催化材料 | 第77-89页 |
5.1 引言 | 第77-78页 |
5.2 实验方法 | 第78-79页 |
5.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79-87页 |
5.3.1 第一性原理计算 | 第79-81页 |
5.3.2 物相及形貌分析 | 第81-83页 |
5.3.3 元素组成及分布 | 第83-84页 |
5.3.4 电子结构与光学特性 | 第84-86页 |
5.3.5 光催化活性 | 第86-87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87-89页 |
第六章 LaTaO_4/Ta_2O_5异质结构的构建与性能研究 | 第89-103页 |
6.1 引言 | 第89-90页 |
6.2 实验方法 | 第90-91页 |
6.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91-101页 |
6.3.1 第一性原理计算 | 第91-92页 |
6.3.2 微观形貌 | 第92-93页 |
6.3.3 物相分析 | 第93-94页 |
6.3.4 电子结构特性和光催化活性 | 第94-98页 |
6.3.5 异质结构形成机理 | 第98-100页 |
6.3.6 原位刻蚀的普适性研究 | 第100-101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101-103页 |
第七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第103-107页 |
7.1 论文的主要结论及创新点 | 第103-105页 |
7.2 今后的工作展望 | 第105-107页 |
参考文献 | 第107-127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申请专利 | 第127-129页 |
致谢 | 第129-131页 |
作者简介 | 第13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