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32页 |
1.1 点击化学反应 | 第12-14页 |
1.1.1 铜催化叠氮/炔基环加成(CuAAC)反应 | 第12页 |
1.1.2 巯基-迈克尔加成反应 | 第12-13页 |
1.1.3 巯基-卤素亲核取代反应 | 第13页 |
1.1.4 硫代内酯开环反应 | 第13页 |
1.1.5 狄尔斯-阿尔德(Diels-Alder)反应 | 第13-14页 |
1.1.6 肟化反应 | 第14页 |
1.2 序列可控聚合物 | 第14-20页 |
1.2.1 固相合成法制备序列可控聚合物 | 第14-16页 |
1.2.2 活性聚合法制备序列可控聚合物 | 第16-17页 |
1.2.3 逐步聚合法制备序列可控聚合物 | 第17-19页 |
1.2.4 模板合成法制备序列可控聚合物 | 第19-20页 |
1.3 拓扑聚合物 | 第20-24页 |
1.3.1 星形聚合物 | 第21页 |
1.3.2 环状聚合物 | 第21-23页 |
1.3.3 树枝状大分子(dendrimer) | 第23页 |
1.3.4 超支化聚合物 | 第23-24页 |
1.4 本论文设计思想 | 第24-26页 |
参考文献 | 第26-32页 |
第二章 用点击反应和可逆共价化学相结合的方法顺序合成不同序列的序列可控聚合物 | 第32-52页 |
2.1 引言 | 第32-33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33-36页 |
2.2.1 试剂和原料 | 第33页 |
2.2.2 仪器与表征 | 第33-34页 |
2.2.3 2-(1,3-二氧-1,3,3a,4,7,7a-六氢-2H-4,7-环氧异吲哚)丙烯酸乙酯(A单体)的合成 | 第34页 |
2.2.4 2-(甲基氨基)乙硫醇盐酸盐(B单体)的合成 | 第34-35页 |
2.2.5 1,3-氧杂硫代戊烷-2-硫酮(C单体)的合成 | 第35页 |
2.2.6 1-(蒽-2-基)-3-溴-4-甲基-1H-吡咯-2,5-二酮(D单体)的合成 | 第35-36页 |
2.2.7 AB-序列聚合物的合成 | 第36页 |
2.2.8 AB'C-序列聚合物的合成 | 第36页 |
2.2.9 AB'CD-序列聚合物的合成 | 第36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36-47页 |
2.3.1 合成AB-序列聚合物 | 第37-40页 |
2.3.2 合成AB'C-序列聚合物 | 第40-44页 |
2.3.3 合成AB'CD-序列聚合物 | 第44-47页 |
2.4 结论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2页 |
第三章 通过反应条件的控制来合成两种不同序列的序列可控聚合物 | 第52-76页 |
3.1 引言 | 第52-53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53-58页 |
3.2.1 试剂和原料 | 第54页 |
3.2.2 仪器与表征 | 第54页 |
3.2.3 2-(1,3-二氧基-1,3,3a,4,7,7a-六氢-2H-4,7-环氧异吲哚)丙酸乙酯-2-炔基-1-琥珀酸的合成(A单体)的合成 | 第54-55页 |
3.2.4 2-(((叔丁氧碳基)氨)氧)乙基-蒽-9-羧酸酯(B单体)的合成 | 第55-56页 |
3.2.5 4-(叠氮甲基)苯甲醛(C单体)的合成 | 第56页 |
3.2.6 A单体和B单体之间的反应 | 第56页 |
3.2.7 A单体和C单体之间的铜催化叠氮/炔基环加成反应(CuAAC反应) | 第56-57页 |
3.2.8 B单体和C单体之间的肟化反应 | 第57页 |
3.2.9 通过反应条件的控制来合成不同序列的序列可控聚合物 | 第57-58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58-71页 |
3.3.1 A单体和B单体之间的反应 | 第58-60页 |
3.3.2 A单体和C单体之间的铜催化叠氮/炔基环加成反应 | 第60页 |
3.3.3 B单体和C单体之间的肟化反应 | 第60-63页 |
3.3.4 通过反应条件的控制来合成两种不同序列的序列可控聚合物 | 第63-71页 |
3.4 结论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6页 |
第四章 用序列明确的分子模块来制备序列可控的环状聚合物 | 第76-96页 |
4.1 引言 | 第76-77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77-85页 |
4.2.1 试剂和原料 | 第77页 |
4.2.2 仪器与表征 | 第77-78页 |
4.2.3 3-溴-1-三异丙基硅基-1-丙炔(A单体)的合成 | 第78页 |
4.2.4 2-((3-(三异丙基硅基)丙基-2-炔基)硫代)乙醇(AB-序列分子)的合成 | 第78页 |
4.2.5 AB-4mer低聚物的合成 | 第78-79页 |
4.2.6 AB-8mer低聚物的合成 | 第79-80页 |
4.2.7 线形AB-16mer低聚物的合成 | 第80页 |
4.2.8 环状AB-16mer低聚物的合成 | 第80-81页 |
4.2.9 2-(3-(三异丙基甲硅烷基)丙基-1-炔基)硫代)乙基(2-氯乙基)氨基甲酸酯(ABC-序列分子)的合成 | 第81页 |
4.2.10 ABC-6mer低聚物的合成 | 第81-82页 |
4.2.11 ABC-12mer低聚物的合成 | 第82-83页 |
4.2.12 ABC-24mer线形低聚物的合成 | 第83-84页 |
4.2.13 ABC-24mer环状低聚物的合成 | 第84-85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85-92页 |
4.3.1 AB-序列环状聚合物的合成 | 第85-89页 |
4.3.2 ABC-序列环状聚合物的合成 | 第89-92页 |
4.4 结论 | 第92-93页 |
参考文献 | 第93-96页 |
第五章 由非荧光单体合成具有荧光功能的聚酰胺胺并用于基因传递和生物成像 | 第96-112页 |
5.1 引言 | 第96-97页 |
5.2 实验部分 | 第97-101页 |
5.2.1 试剂和原料 | 第97-98页 |
5.2.2 仪器与表征 | 第98页 |
5.2.3 单体2-(1,3-二氧-1,3,3a,4,7,7a-六氢-2H-4,7-环氧异吲哚)丙烯酸乙酯(FM-A)的合成 | 第98-99页 |
5.2.4 支化聚合物PAMAM-Gua的合成 | 第99页 |
5.2.5 支化聚合物/DNA复合物的制备和表征 | 第99-100页 |
5.2.6 PEI和支化聚合物的细胞毒性测试 | 第100页 |
5.2.7 基因转染实验 | 第100页 |
5.2.8 支化聚合物/DNA复合物的细胞内吞实验 | 第100-101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101-107页 |
5.3.1 支化聚合物的合成和表征 | 第101-102页 |
5.3.2 支化聚合物/DNA复合物的制备和表征 | 第102-103页 |
5.3.3 支化聚合物的细胞毒性 | 第103-104页 |
5.3.4 基因转染 | 第104-106页 |
5.3.5 支化聚合物在细胞中的生物成像 | 第106-107页 |
5.4 结论 | 第107-108页 |
参考文献 | 第108-112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112-114页 |
致谢 | 第114-116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16页 |
会议论文 | 第11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