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业基础科学论文--土壤学论文--土壤化学、土壤物理化学论文

我国典型陆地生态系统凋落物腐解的时空特征及驱动因素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8页
英文缩略表第12-13页
第一章 引言第13-24页
    1.1 研究背景第13-15页
    1.2 凋落物的研究方法第15-18页
        1.2.1 凋落物腐解的实验方法第15-16页
        1.2.2 凋落物腐解的动力学方法第16-18页
    1.3 凋落物的周转特征第18-20页
        1.3.1 凋落物腐解过程第18-19页
        1.3.2 凋落物的腐殖化系数第19页
        1.3.3 凋落物长期转化效率第19-20页
    1.4 凋落物腐解的驱动因素第20-23页
        1.4.1 气候因素第20-21页
        1.4.2 凋落物质量第21页
        1.4.3 土壤属性第21-22页
        1.4.4 实验年限第22-23页
    1.5 科学问题第23-24页
第二章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第24-28页
    2.1 研究内容第24-25页
        2.1.1 陆地生态系统凋落物的周转时间:空间分布及内在机制第24页
        2.1.2 陆地生态系统凋落物的温度敏感性:时空分布及内在机制第24页
        2.1.3 农田生态系统秸秆碳残留率与积温的内在联系第24-25页
        2.1.4 农田生态系统土壤对外源碳的利用效率第25页
    2.2 技术路线第25页
    2.3 数据来源第25-26页
    2.4 数据处理第26-27页
    2.5 研究目标第27-28页
第三章 陆地生态系统凋落物的周转时间:空间分布及内在机制第28-40页
    3.1 材料与方法第29-32页
        3.1.1 数据来源第29-31页
        3.1.2 统计分析第31-32页
    3.2 结果第32-37页
        3.2.1 凋落物的周转时间第32-33页
        3.2.2 凋落物周转时间的空间分布第33-34页
        3.2.3 凋落物周转时间的驱动因素第34-37页
    3.3 讨论第37-38页
        3.3.1 凋落物周转时间的空间分布第37页
        3.3.2 气候对凋落物周转时间的影响第37-38页
        3.3.3 影响凋落物周转时间的内在机制第38页
    3.4 小结第38-40页
第四章 陆地生态系统凋落物的温度敏感性:时空分布及内在机制第40-53页
    4.1 材料与方法第41-45页
        4.1.1 数据收集及整理第41-44页
        4.1.2 统计分析第44-45页
    4.2 结果第45-49页
        4.2.1 凋落物温度敏感性的空间变异第45-47页
        4.2.2 控制凋落物温度敏感性空间变异主要因素第47-49页
    4.3 讨论第49-51页
        4.3.1 凋落物温度敏感性的空间变异第49-51页
        4.3.2 凋落物温度敏感性的驱动因素第51页
    4.4 小结第51-53页
第五章 农田生态系统秸秆碳残留率与积温的内在联系第53-64页
    5.1 材料与方法第54-55页
        5.1.1 数据收集第54-55页
        5.1.2 数据处理第55页
        5.1.3 统计分析第55页
    5.2 结果第55-61页
        5.2.1 秸秆化学属性第55-56页
        5.2.2 动力学方程的选择第56-57页
        5.2.3 秸秆不同碳库的变化第57-58页
        5.2.4 土壤理化性质的作用第58-60页
        5.2.5 不同条件下秸秆碳的残留第60页
        5.2.6 我国秸秆碳残留的浓度及数量第60-61页
    5.3 讨论第61-63页
        5.3.1 精确预测秸秆碳降解的过程第61-62页
        5.3.2 土壤属性矫正秸秆碳的残留率第62页
        5.3.3 不同秸秆腐殖化系数的局限性第62-63页
        5.3.4 估算我国秸秆碳残留量浓度及数量第63页
    5.4 小结第63-64页
第六章 农田生态系统土壤对外源碳的利用效率第64-76页
    6.1 材料与方法第65-68页
        6.1.1 长期定位实验的初始属性第65-66页
        6.1.2 长期定位实验的设计第66-67页
        6.1.3 数据收集与处理第67-68页
        6.1.4 统计分析第68页
    6.2 结果第68-73页
        6.2.1 土壤对外源碳利用率的时空分布第68-71页
        6.2.2 土壤对外源碳利用率的驱动因素第71-72页
        6.2.3 估算碳平衡需要的年限第72-73页
    6.3 讨论第73-75页
        6.3.1 土壤对外源碳利用率的空间分布第73-74页
        6.3.2 土壤对外源碳利用率空间异质性的内在机制第74-75页
    6.4 小结第75-76页
第七章 全文结论第76-79页
参考文献第79-95页
附录第95-106页
致谢第106-107页
作者简历第107页

论文共10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分子筛内有机小分子吸附扩散行为的分子模拟研究
下一篇:基于模式满足频控的在线广告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