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6页 |
1.1 光催化简介 | 第11-12页 |
1.2 半导体简介 | 第12-15页 |
1.2.1 半导体基本概念 | 第12页 |
1.2.2 半导体光催化剂的分类 | 第12-15页 |
1.3 半导体光催化技术在环境和能源方面的应用 | 第15-16页 |
1.3.1 环境净化应用 | 第15页 |
1.3.2 能源催化应用 | 第15-16页 |
1.4 TiO_2光催化活性增强对策 | 第16-18页 |
1.4.1 形貌调控 | 第16-17页 |
1.4.2 掺杂改性 | 第17-18页 |
1.5 BiVO_4光催化活性增强对策 | 第18-20页 |
1.5.1 构建异质结 | 第18页 |
1.5.2 形貌调控 | 第18-20页 |
1.6 石墨相氮化碳光催化活性增强对策 | 第20-24页 |
1.6.1 增大比表面积 | 第21-22页 |
1.6.2 增加可见光吸收 | 第22-23页 |
1.6.3 提高光生电荷分离效率 | 第23-24页 |
1.7 本论文研究意义及主要内容 | 第24-26页 |
第二章 暴露(001)晶面的高热稳定性二氧化钛光催化氧化丙酮 | 第26-38页 |
2.1 引言 | 第26-27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27-29页 |
2.2.1 试剂与仪器 | 第27页 |
2.2.2 催化剂的制备 | 第27-28页 |
2.2.3 催化剂的表征 | 第28页 |
2.2.4 催化剂的活性测试 | 第28-29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29-37页 |
2.3.1 催化剂的晶型结构 | 第29-30页 |
2.3.2 催化剂的形貌变化 | 第30-32页 |
2.3.3 催化剂的吸收光谱 | 第32-34页 |
2.3.4 光催化氧化丙酮 | 第34-35页 |
2.3.5 光催化机理 | 第35-37页 |
2.4 结论 | 第37-38页 |
第三章 调控pH值对钒酸铋形貌及催化活性的影响 | 第38-45页 |
3.1 引言 | 第38-39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39-40页 |
3.2.1 试剂与仪器 | 第39页 |
3.2.2 催化剂制备 | 第39-40页 |
3.2.3 催化剂表征 | 第40页 |
3.2.4 催化剂活性测试 | 第40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40-44页 |
3.3.1 催化剂的晶型结构 | 第40-41页 |
3.3.2 催化剂的光学吸收 | 第41-42页 |
3.3.3 催化剂形貌特征 | 第42页 |
3.3.4 催化剂的电化学性质 | 第42-43页 |
3.3.5 光催化降解活性 | 第43-44页 |
3.4 本章结论 | 第44-45页 |
第四章 碳缺陷石墨相氮化碳一氧化氮去除性能研究 | 第45-61页 |
4.1 引言 | 第45-46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46-47页 |
4.2.1 试剂与仪器 | 第46页 |
4.2.2 催化剂的制备 | 第46-47页 |
4.2.3 催化剂的表征 | 第47页 |
4.2.4 催化剂活性测试 | 第47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47-60页 |
4.3.1 催化剂的晶型结构 | 第47-48页 |
4.3.2 催化剂的形貌 | 第48-49页 |
4.3.3 红外吸收光谱 | 第49-50页 |
4.3.4 紫外可见漫反射和莫特肖特基 | 第50-51页 |
4.3.5 电子自旋共振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 | 第51-52页 |
4.3.6 光电化学测试 | 第52-53页 |
4.3.7 光催化一氧化氮氧化性能 | 第53-54页 |
4.3.8 氮气氛围煅烧与水热中尿素的作用 | 第54-59页 |
4.3.9 理论计算 | 第59-60页 |
4.4 本章结论 | 第60-61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1-63页 |
5.1 结论 | 第61-62页 |
5.2 展望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81页 |
致谢 | 第81-82页 |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