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页 |
| 引言 | 第10-11页 |
| 1 证据不足无罪裁判权概述 | 第11-20页 |
| 1.1 证据不足无罪裁判权的概念 | 第11-12页 |
| 1.2 证据不足无罪裁判权行使的一般原则 | 第12-13页 |
| 1.2.1 依法裁判原则 | 第12页 |
| 1.2.2 合理进行自由裁量原则 | 第12-13页 |
| 1.2.3 证据裁判原则 | 第13页 |
| 1.3 证据不足无罪裁判权的历史考察 | 第13-17页 |
| 1.3.1 中国历史上的无罪裁判 | 第13-15页 |
| 1.3.2 西方历史上的无罪裁判 | 第15-17页 |
| 1.4 证据不足无罪裁判权的现状 | 第17-20页 |
| 1.4.1 无罪判决率总体偏低,且呈逐年下降趋势 | 第17-18页 |
| 1.4.2 公诉案件的无罪判决率低于自诉案件的无罪判决率 | 第18页 |
| 1.4.3 证据不足无罪判决与法定无罪判决的比例相当 | 第18-20页 |
| 2 证据不足无罪裁判权的理论基础 | 第20-29页 |
| 2.1 认识的有限性与差异性理论 | 第20-22页 |
| 2.1.1 认识的有限性与差异性概述 | 第20-21页 |
| 2.1.2 认识的有限性与差异性理论对构建证据不足无罪裁判权机制的要求 | 第21-22页 |
| 2.2 程序正义理论 | 第22-24页 |
| 2.2.1 程序正义理论概述 | 第22页 |
| 2.2.2 程序正义理论对构建证据不足无罪裁判权机制的要求 | 第22-24页 |
| 2.3 分权制衡理论 | 第24-25页 |
| 2.3.1 分权制衡理论概述 | 第24页 |
| 2.3.2 分权制衡理论对构建证据不足无罪裁判权机制的要求 | 第24-25页 |
| 2.4 司法效能理论 | 第25-26页 |
| 2.4.1 司法效能理论概述 | 第25-26页 |
| 2.4.2 司法效能理论对构建证据不足无罪裁判权机制的要求 | 第26页 |
| 2.5 诉讼和谐理论 | 第26-29页 |
| 2.5.1 诉讼和谐理论概述 | 第26-27页 |
| 2.5.2 诉讼和谐理论对构建证据不足无罪裁判权机制的要求 | 第27-29页 |
| 3 我国证据不足无罪裁判权行使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 第29-35页 |
| 3.1 证据不足无罪裁判权行使的制度适用问题 | 第29-31页 |
| 3.1.1 “疑罪从有” | 第29-30页 |
| 3.1.2 “疑罪从轻” | 第30页 |
| 3.1.3 “疑罪再理” | 第30页 |
| 3.1.4 “疑罪从挂” | 第30-31页 |
| 3.2 证据不足无罪裁判权行使的司法环境问题 | 第31-32页 |
| 3.2.1 独特的公检法权力关系 | 第31页 |
| 3.2.2 独特的公检法内部考核机制 | 第31-32页 |
| 3.2.3 独特的被害人反应及社会舆论压力 | 第32页 |
| 3.3 证据不足无罪裁判权问题存在的成因 | 第32-35页 |
| 3.3.1 调查取证程序违法或者有重大瑕疵 | 第32-33页 |
| 3.3.2 对证据“确实、充分”的证明标准缺乏统一认识 | 第33页 |
| 3.3.3 对法律的选择与适用规定不明确 | 第33-35页 |
| 4 证据不足无罪裁判权保障的路径分析 | 第35-41页 |
| 4.1 无罪因素的预防机制 | 第35-37页 |
| 4.1.1 建立公诉引导侦查机制,密切侦、诉的关系 | 第35-36页 |
| 4.1.2 发挥“精密司法”对刑事案件的分流筛选作用 | 第36页 |
| 4.1.3 进一步完善我国的无罪辩护制度 | 第36-37页 |
| 4.2 无罪裁判的形成机制 | 第37-39页 |
| 4.2.1 坚决贯彻“疑罪从无”原则 | 第37-38页 |
| 4.2.2 完善刑事审判主体制度 | 第38页 |
| 4.2.3 加强法官对无罪判决的回应说理 | 第38-39页 |
| 4.3 无罪裁判的保障机制 | 第39-41页 |
| 4.3.1 构建良性的考评机制 | 第39页 |
| 4.3.2 严格限制无罪判决的变更程序 | 第39-40页 |
| 4.3.3 建立社会舆论引导机制 | 第40-41页 |
| 结论 | 第41-42页 |
| 参考文献 | 第42-44页 |
| 致谢 | 第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