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5页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0-11页 |
1.3 振动时效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4 本章小结 | 第13-15页 |
第2章 焊接残余应力产生机理 | 第15-23页 |
2.1 焊接残余应力产生机理 | 第15-17页 |
2.2 焊接残余应力场的分布 | 第17-20页 |
2.3 振动时效技术消减残余应力原理 | 第20-22页 |
2.3.1 变幅、等幅载荷反复作用下金属材料的应力与应变 | 第21页 |
2.3.2 振动时效过程中材料的应力和应变 | 第21-22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第3章 焊接残余应力有限元分析 | 第23-37页 |
3.1 焊接筋板的有限元分析 | 第24-32页 |
3.1.1 模型构建 | 第24页 |
3.1.2 有限元网格的划分 | 第24-25页 |
3.1.3 热源模型的选择与加载 | 第25-27页 |
3.1.4 材料热物理性能与力学性能参数 | 第27-28页 |
3.1.5 边界条件与初始条件的定义 | 第28页 |
3.1.6 焊接热传导基本形式 | 第28-29页 |
3.1.7 焊接温度场与残余应力场分析 | 第29-32页 |
3.2 环形金属板的有限元分析 | 第32-35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5-37页 |
第4章 振动时效有限元分析 | 第37-53页 |
4.1 环形金属抱箍焊接件的模态分析 | 第37-40页 |
4.2 谐响应分析简介 | 第40-41页 |
4.3 环形金属抱箍特种焊接件的谐响应分析 | 第41-49页 |
4.4 激振源形状对振动时效的影响 | 第49-52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第5章 焊接残余应力的测量与实验验证 | 第53-67页 |
5.1 盲孔法测量焊接残余应力的原理 | 第53-57页 |
5.2 盲孔法钻孔装置及要求 | 第57-58页 |
5.3 振动时效系统 | 第58-60页 |
5.4 振动时效实验验证与残余应力检测 | 第60-66页 |
5.4.1 振动时效实验验证 | 第60-63页 |
5.4.2 焊接残余应力测量 | 第63-66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结论 | 第67-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5页 |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第75-77页 |
致谢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