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0-18页 |
1.1 选题的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1-13页 |
1.2.1 有关区域经济的研究 | 第11-12页 |
1.2.2 我国有关自由贸易区的研究 | 第12-13页 |
1.2.3 国外有关自由贸易区与对应区域的研究 | 第13页 |
1.2.4 文献总体评述 | 第13页 |
1.3 研究路线及方法 | 第13-16页 |
1.3.1 研究路线 | 第13-15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4 本文创新点与不足 | 第16-18页 |
1.4.1 本文创新点 | 第16页 |
1.4.2 本文不足 | 第16-18页 |
第二章 区域经济发展基本原理 | 第18-25页 |
2.1 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内涵 | 第18页 |
2.2 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及动力机制 | 第18-21页 |
2.2.1 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内涵 | 第18-20页 |
2.2.2 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机制 | 第20-21页 |
2.3 区域经济发展的循环过程 | 第21-25页 |
2.3.1 初级循环与高级循环的基本概述 | 第22页 |
2.3.2 区域经济发展的循环规律 | 第22-23页 |
2.3.3 总结循环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研究意义 | 第23-25页 |
第三章 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 | 第25-33页 |
3.1 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的基本概述 | 第25-27页 |
3.1.1 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的演变历程 | 第25-26页 |
3.1.2 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的理论支持 | 第26-27页 |
3.2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原因 | 第27-32页 |
3.2.1 区域经济发展中要素聚集的差异 | 第27-31页 |
3.2.2 区域经济发展中循环的差异 | 第31页 |
3.2.3 区域经济发展中对外开放程度的差异 | 第31-32页 |
3.3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 第32-33页 |
第四章 中国自贸区的发展现状及理论分析 | 第33-47页 |
4.1 中国特殊经济区的发展概况 | 第33-34页 |
4.2 中国自贸区发展现状 | 第34-44页 |
4.2.1 自由贸易区与自由贸易园区 | 第34页 |
4.2.2 自由贸易试验区成立时间节点 | 第34-36页 |
4.2.3 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发展现状 | 第36-39页 |
4.2.4 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发展现状 | 第39-41页 |
4.2.5 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发展现状 | 第41-44页 |
4.3 理论分析自贸试验区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互作用 | 第44-47页 |
4.3.1 自贸试验区的建立对区域经济发展影响的理论分析 | 第44-45页 |
4.3.2 区域经济发展对自贸试验区影响的理论分析 | 第45-47页 |
第五章 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受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影响的实证分析——以上海自贸试验区为例 | 第47-56页 |
5.1 分析背景 | 第47页 |
5.2 影响上海自贸试验区在上海市区域经济发展因素的实证分析 | 第47-56页 |
5.2.1 变量选取 | 第47-50页 |
5.2.2 模型建立与数据来源 | 第50-52页 |
5.2.3 模型检验 | 第52-55页 |
5.2.4 回归结果分析 | 第55-56页 |
第六章 促进自由贸易区与区域经济共同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 第56-61页 |
6.1 从国际经济发展趋势角度 | 第56-58页 |
6.1.1 主动开放、主动竞争、主动改变 | 第56页 |
6.1.2 升级国际化贸易服务标准、掌握国际通行规则 | 第56-57页 |
6.1.3 深入加强贸易便利、寻求新贸易模式 | 第57页 |
6.1.4 把控安全的营商环境 | 第57-58页 |
6.2 从国内经济发展角度 | 第58-61页 |
6.2.1 克服、摆脱特殊经济区演变弊端 | 第58-59页 |
6.2.2 稳住西部发展要素聚集、培育增长极、改善西部发展环境 | 第59页 |
6.2.3 金融、科技创新,提升可复制、可推广性 | 第59-60页 |
6.2.4 环境保护、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共进退 | 第60-61页 |
结论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
个人简历 | 第65-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