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倾斜薄煤层俯伪斜综采技术及设备稳定性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3-5页 | 
| 英文摘要 | 第5-6页 | 
| 1 绪论 | 第9-15页 |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9-10页 | 
| 1.1.1 研究背景 | 第9页 | 
| 1.1.2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 1.2 国内外急倾斜煤层开采现状 | 第10-12页 | 
| 1.2.1 国外急倾斜煤层开采现状 | 第10-11页 | 
| 1.2.2 国内急倾斜煤层开采现状 | 第11-12页 | 
| 1.3 急倾斜薄煤层开采存在问题 | 第12-13页 | 
|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3-15页 | 
| 1.4.1 研究目的 | 第13页 | 
| 1.4.2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 1.4.3 技术路线 | 第14-15页 | 
| 2 急倾斜薄煤层俯伪斜综采技术研究 | 第15-27页 | 
| 2.1 采煤工作面布置 | 第15-19页 | 
| 2.1.1 确定采煤方法 | 第15-16页 | 
| 2.1.2 工作面基本布置参数选择 | 第16-19页 | 
| 2.2 巷道掘进支护 | 第19-21页 | 
| 2.2.1 回采巷道掘进支护 | 第19-20页 | 
| 2.2.2 开切眼掘进支护 | 第20-21页 | 
| 2.3 综合机械化回采工艺研究 | 第21-23页 | 
| 2.3.1 采煤工艺 | 第21页 | 
| 2.3.2 运煤工艺 | 第21页 | 
| 2.3.3 工作面支护与顶底板管理 | 第21-23页 | 
| 2.3.4 推溜拉架方式 | 第23页 | 
| 2.4 工作面回采工艺过程 | 第23-24页 | 
| 2.5 小结 | 第24-27页 | 
| 3 急倾斜薄煤层俯伪斜综采设备稳定性分析 | 第27-43页 | 
| 3.1 采煤机稳定性分析 | 第27-29页 | 
| 3.2 导向系统稳定性分析 | 第29-32页 | 
| 3.2.1 导向系统静态稳定性分析 | 第29-30页 | 
| 3.2.2 导向系统动态稳定性分析 | 第30-32页 | 
| 3.3 液压支架稳定性分析 | 第32-41页 | 
| 3.3.1 自由状态 | 第34-36页 | 
| 3.3.2 初撑状态 | 第36-39页 | 
| 3.3.3 工作状态 | 第39-41页 | 
| 3.4 小结 | 第41-43页 | 
| 4 急倾斜俯伪斜综采设备防倒防滑技术研究 | 第43-53页 | 
| 4.1 工作面采煤机防倒防滑技术措施 | 第43-44页 | 
| 4.1.1 制动器防滑系统 | 第43页 | 
| 4.1.2 安全牵引绞车辅助防滑系统 | 第43-44页 | 
| 4.2 工作面导向系统防滑技术措施 | 第44-47页 | 
| 4.3 工作面液压支架防倒防滑技术措施 | 第47-52页 | 
| 4.3.1 优化拉架方式 | 第47-48页 | 
| 4.3.2 优化支架底调梁结构和设置位置 | 第48-49页 | 
| 4.3.3 优化调架千斤顶控制模式 | 第49页 | 
| 4.3.4 优化侧护板结构和控制模式 | 第49-51页 | 
| 4.3.5 设置支架防倒滑装置 | 第51-52页 | 
| 4.4 小结 | 第52-53页 | 
| 5 现场应用 | 第53-56页 | 
| 5.1 经济效益分析 | 第53-54页 | 
| 5.2 社会效益分析 | 第54-56页 | 
| 6 结论与展望 | 第56-58页 | 
| 6.1 结论 | 第56-57页 | 
| 6.2 展望 | 第57-58页 | 
| 致谢 | 第58-59页 | 
| 参考文献 | 第59-64页 | 
| 附录 | 第64页 | 
| A.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64页 | 
| B.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