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3-4页 |
| 英文摘要 | 第4-5页 |
| 1 绪论 | 第8-16页 |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8页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8-13页 |
| 1.2.1 采场矿山压力理论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 第8-11页 |
| 1.2.2 急倾斜煤层顶板破断与矿压显现规律的相关研究 | 第11-13页 |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3-16页 |
| 1.3.1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 1.3.2 技术路线 | 第14-16页 |
| 2 急倾斜俯伪斜采场顶板破断理论分析 | 第16-36页 |
| 2.1 引言 | 第16-17页 |
| 2.2 急倾斜俯伪斜采场顶板破断力学分析 | 第17-25页 |
| 2.2.1 急倾斜俯伪斜采场顶板破断的梁模型 | 第18-21页 |
| 2.2.2 急倾斜俯伪斜采场顶板梁式破断特征分析 | 第21-25页 |
| 2.3 采场顶板破断规律研究 | 第25-34页 |
| 2.3.1 基本顶薄板模型求解 | 第26-28页 |
| 2.3.2 均布荷载作用下采场顶板岩层内力分布规律 | 第28-31页 |
| 2.3.3 采场顶板破断规律 | 第31-34页 |
| 2.4 本章小结 | 第34-36页 |
| 3 急倾斜俯伪斜采场矿压规律数值模拟分析 | 第36-58页 |
| 3.1 引言 | 第36页 |
| 3.2 工程背景 | 第36-37页 |
| 3.2.1 工作面概况 | 第36-37页 |
| 3.2.2 煤层赋存情况 | 第37页 |
| 3.3 急倾斜俯伪斜采场矿压规律模拟分析 | 第37-51页 |
| 3.3.1 FLAC3D软件介绍 | 第37-38页 |
| 3.3.2 数值计算参数 | 第38页 |
| 3.3.3 数值模型的建立 | 第38-39页 |
| 3.3.4 模拟结果分析 | 第39-51页 |
| 3.4 “平行四边形”采场顶板破断规律模拟分析 | 第51-55页 |
| 3.4.1 模型建立 | 第52-53页 |
| 3.4.2 均布荷载下的顶板破断演化规律 | 第53-54页 |
| 3.4.3 非均布荷载下顶板破断演化规律 | 第54-55页 |
| 3.5 本章小结 | 第55-58页 |
| 4 急倾斜俯伪斜采场矿压规律实测研究 | 第58-68页 |
| 4.1 引言 | 第58页 |
| 4.2 矿山压力观测方案 | 第58-60页 |
| 4.2.1 矿山压力监测区布置 | 第58页 |
| 4.2.2 矿压观测系统 | 第58-59页 |
| 4.2.3 矿压观测过程 | 第59-60页 |
| 4.3 采场矿山压力显现规律现场实测研究 | 第60-66页 |
| 4.3.1 采场顶板来压判断 | 第60-62页 |
| 4.3.2 顶板垮落及来压特征 | 第62-64页 |
| 4.3.3 顶板压力综合分析 | 第64-66页 |
| 4.4 本章小结 | 第66-68页 |
| 5 急倾斜俯伪斜综采工作面支架适应性分析 | 第68-78页 |
| 5.1 引言 | 第68页 |
| 5.2 工作面支架适应性分析 | 第68-73页 |
| 5.2.1 支架适应性分析 | 第68-70页 |
| 5.2.2 支护参数合理性分析 | 第70-73页 |
| 5.3 支架运行特性评价 | 第73-76页 |
| 5.4 本章小结 | 第76-78页 |
| 6 结论及展望 | 第78-82页 |
| 6.1 结论 | 第78-80页 |
| 6.2 展望 | 第80-82页 |
| 致谢 | 第82-84页 |
| 参考文献 | 第84-88页 |
| 附录 | 第88页 |
| A.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8页 |
| B.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