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技术实践的和谐性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1 绪论 | 第11-24页 |
·问题的提出和选题的意义 | 第11-16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11-15页 |
·选题的实践意义和理论意义 | 第15-16页 |
·与本选题相关的研究综述 | 第16-21页 |
·中国古代的和谐思想 | 第16-18页 |
·中国古代技术实践特征 | 第18-19页 |
·和谐思想与中国古代技术实践的关系 | 第19-21页 |
·研究思路、方法与创新点 | 第21-24页 |
·论文的研究思路 | 第21-22页 |
·论文的研究方法 | 第22页 |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 第22-24页 |
2 和谐与技术实践的界定与理解 | 第24-48页 |
·和谐思想的中西方对比 | 第24-31页 |
·和谐思想的代表:"乐" | 第25-27页 |
·和谐角度下的"世界" | 第27-29页 |
·建构和谐的基础:"不同" | 第29-31页 |
·中国古代和谐思想中的"人和" | 第31-35页 |
·自我的身心和谐 | 第32-33页 |
·人与人的和谐 | 第33-34页 |
·人与自然的和谐 | 第34-35页 |
·中国古代技术实践的概念界定 | 第35-44页 |
·技术与技术实践 | 第36-40页 |
·中国古代技术实践的主体和客体 | 第40-42页 |
·中国古代技术实践的工具 | 第42-44页 |
·词源意义上的"和"与技术实践 | 第44-46页 |
·"和"与"技术实践"的制品 | 第44-45页 |
·"和"与"技术实践"的方式 | 第45-46页 |
·本章小结 | 第46-48页 |
3 中国古代技术实践之和谐性的具体表现 | 第48-81页 |
·本章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48-54页 |
·"道"的双重维度 | 第48-50页 |
·"自然"与"顺应自然" | 第50-52页 |
·"经世"和"致用" | 第52-54页 |
·从主体、工具、客体看中国古代技术实践的和谐表现 | 第54-68页 |
·技术实践主体对"道"的追求——理想和谐 | 第55-57页 |
·技术实践主体受制于"道"——伦理和谐 | 第57-60页 |
·技术实践主体与工具的互融 | 第60-64页 |
·"工巧—材美—器利"的有机和谐 | 第64-68页 |
·中国古代技术实践与自然、社会的和谐表现 | 第68-79页 |
·顺应自然——古代技术实践的生态和谐 | 第68-75页 |
·经世致用——古代技术实践的社会和谐 | 第75-79页 |
·本章小结 | 第79-81页 |
4 中国古代技术实践之和谐性的原因 | 第81-94页 |
·中国古代技术实践之和谐性的外因 | 第81-87页 |
·经济环境 | 第81-84页 |
·制度环境 | 第84-87页 |
·古代技术实践之和谐性的内因 | 第87-92页 |
·中国古人的自然观 | 第87-89页 |
·中国古人的思维方式 | 第89-92页 |
·本章小结 | 第92-94页 |
5 中国古代技术实践之和谐性的困惑及意义 | 第94-107页 |
·中国古代技术实践之和谐性的困惑分析 | 第94-101页 |
·重"技艺的积累"而轻"工具的变革" | 第94-97页 |
·重"经验的运用"而轻"理论的提升" | 第97-101页 |
·中国古代技术实践之和谐性的现代意义 | 第101-106页 |
·现代技术实践的主要问题——片面的和谐 | 第102-104页 |
·现代技术实践的目的——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 第104-106页 |
·本章小结 | 第106-107页 |
结论 | 第107-109页 |
参考文献 | 第109-120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120-121页 |
致谢 | 第121-122页 |
作者简介 | 第122-12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