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0-1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1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1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11-14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3.3 国内外研究述评 | 第13-14页 |
1.4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14-16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14-15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5 论文可能的创新之处 | 第16-17页 |
第二章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理论基础 | 第17-22页 |
2.1 信用风险的概念与分类 | 第17-18页 |
2.1.1 信用风险的概念 | 第17页 |
2.1.2 信用风险的类型 | 第17-18页 |
2.2 信用风险管理的基本原理 | 第18-19页 |
2.3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对信用风险管理的要求 | 第19-21页 |
2.3.1 巴塞尔协议对信用风险管理的理解 | 第19-20页 |
2.3.2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推荐的几种信用风险管理方法 | 第20-21页 |
2.4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在我国的具体落实 | 第21-22页 |
第三章 天津银行A分行信用风险管理现状与存在问题 | 第22-34页 |
3.1 基本状况及信用管理的一般流程和方法 | 第22-25页 |
3.1.1 天津银行A分行基本概况 | 第22页 |
3.1.2 信用风险管理的一般流程 | 第22-23页 |
3.1.3 客户评级度量方法 | 第23页 |
3.1.4 信用风险度量方法 | 第23-25页 |
3.2 天津银行A分行信用风险管理的现状 | 第25-26页 |
3.2.1 信贷集中度偏高 | 第25页 |
3.2.2 不良贷款额与不良贷款率显著增加 | 第25-26页 |
3.2.3 资产负债配比存在偏差,资产赢利性较差 | 第26页 |
3.3 天津银行A分行信用风险的案例分析 | 第26-31页 |
3.3.1 行业风险 | 第26-27页 |
3.3.2 集团客户风险 | 第27-29页 |
3.3.3 信贷履职缺位风险 | 第29-30页 |
3.3.4 信息不对称风险 | 第30-31页 |
3.4 天津银行A分行信用风险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31-34页 |
3.4.1 信用风险管理外部环境存在的问题 | 第31-32页 |
3.4.2 信用风险内部管理存在的问题 | 第32-34页 |
第四章 天津银行A分行信用风险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34-37页 |
4.1 信用风险管理存在问题的外部原因分析 | 第34-35页 |
4.1.1 信用环境层面 | 第34页 |
4.1.2 法律制度层面 | 第34-35页 |
4.2 信用风险管理存在问题的内部原因分析 | 第35-37页 |
4.2.1 风险度量方法层面 | 第35页 |
4.2.2 内部控制层面 | 第35页 |
4.2.3 专业人才层面 | 第35-36页 |
4.2.4 考核激励层面 | 第36-37页 |
第五章 提高天津银行A分行信用风险管理的对策建议 | 第37-41页 |
5.1 完善天津银行A分行信用风险管理的外部环境 | 第37-38页 |
5.1.1 加强信用风险管理相关法律、政策建设 | 第37-38页 |
5.1.2 建立全社会的信用机制 | 第38页 |
5.2 健全天津银行A分行信用风险管理的内部环境 | 第38-41页 |
5.2.1 优化内部评级体系 | 第38-39页 |
5.2.2 完善和建立信用风险量化模型数据库 | 第39页 |
5.2.3 构建完善的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制度 | 第39-40页 |
5.2.4 以考核为导向,加强信贷专家化人才培养 | 第40-41页 |
第六章 研究结论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5页 |
致谢 | 第45-46页 |
作者简介 | 第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