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时期长安科技中心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绪论 | 第8-23页 |
第一节科技中心的研究缘由及其科学史意义 | 第8页 |
第二节科学中心研究的相关概念界定 | 第8-12页 |
一、科学中心 | 第8-10页 |
二、科学家群体 | 第10-11页 |
三、长安城 | 第11-12页 |
第三节研究现状评述 | 第12-19页 |
一、区域科技史研究 | 第12-14页 |
二、长安学和长安科技的研究 | 第14-16页 |
三、科学中心研究的共识及其问题导向 | 第16-18页 |
四、科学家群体的研究内容和一般范式 | 第18-19页 |
第四节研究目标、方法与创新之处 | 第19-23页 |
一、研究目标 | 第20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三、创新之处 | 第21-23页 |
第一章隋唐时期长安城的科技成就与科学文化 | 第23-30页 |
第一节隋唐时期的科技成就 | 第23-27页 |
第二节隋唐时期的科学文化 | 第27-28页 |
第三节长安城的区位优势 | 第28-30页 |
第二章隋唐时期长安城的科学家群体 | 第30-40页 |
第一节科学家的籍贯分布 | 第30-35页 |
第二节科学家的出仕情况 | 第35-38页 |
第三节科学家群体的科学精神 | 第38-40页 |
第三章隋唐时期长安城的科学机构 | 第40-52页 |
第一节科学教育机构 | 第41-47页 |
一、从太史曹到司天台 | 第41-44页 |
二、太医署 | 第44-45页 |
三、算学馆及其博士教育 | 第45-47页 |
第二节科学管理机构 | 第47-50页 |
第三节科学机构的影响作用 | 第50-52页 |
第四章隋唐时期长安城的科学活动 | 第52-61页 |
第一节科学家的学术谱系 | 第52-58页 |
一、私习的学术氛围 | 第52-53页 |
二、家传的学术影响 | 第53-56页 |
三、师承的学术演变 | 第56-58页 |
第二节科学家的行迹往来及社会互动 | 第58-61页 |
第五章隋唐时期长安城的科技中心地位 | 第61-74页 |
第一节隋唐长安城科技中心的支撑条件 | 第61-65页 |
一、科学人才的聚集 | 第61-62页 |
二、科学机构的设置 | 第62-63页 |
三、财政实力的支持 | 第63-64页 |
四、科学文化的底蕴 | 第64-65页 |
第二节隋唐长安城科技中心地位的四大要素 | 第65-70页 |
一、科学家群体规模 | 第65-66页 |
二、科学研究及高水平成果 | 第66-67页 |
三、对周边地区的辐射性影响 | 第67-68页 |
四、科学体制化发展的驱动力 | 第68-70页 |
第三节隋唐长安城科技中心地位的影响作用 | 第70-74页 |
一、丰富了“长安学”的理论体系 | 第70-72页 |
二、丰富了区域科技史的研究内容 | 第72页 |
三、深化了“一带一路”的文化内涵 | 第72-74页 |
结语 | 第74-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2页 |
附录 | 第82-91页 |
致谢 | 第91-9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