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英文缩写索引 | 第12-1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2页 |
1.1 瘢痕疙瘩概述 | 第14-17页 |
1.2 诱导多能性干细胞与其重编程方法概述 | 第17-20页 |
1.2.1 诱导多能性干细胞概述 | 第17-18页 |
1.2.2 重编程方法概述 | 第18-20页 |
1.3 本论文研究目的和实验设计 | 第20-22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20页 |
1.3.2 实验设计 | 第20-22页 |
第二章 瘢痕疙瘩患者组织与细胞鉴定 | 第22-44页 |
2.1 实验材料和试剂 | 第22-27页 |
2.1.1 组织标本信息 | 第22页 |
2.1.2 主要仪器、耗材和试剂 | 第22-27页 |
2.2 实验步骤 | 第27-35页 |
2.2.1 原代瘢痕疙瘩病人成纤维细胞的分离 | 第27-28页 |
2.2.2 瘢痕疙瘩病人成纤维细胞培养 | 第28-30页 |
2.2.3 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分析(Quantitativereal-timePolymeraseChainReaction,RT-PCR) | 第30-33页 |
2.2.4 组织免疫荧光染色 | 第33-34页 |
2.2.5 制作石蜡切片 | 第34-35页 |
2.2.6 苏木素-伊红(HE)染色 | 第35页 |
2.2.7 统计学方法 | 第35页 |
2.3 实验结果 | 第35-40页 |
2.3.1 瘢痕疙瘩组织病理HE染色 | 第35-36页 |
2.3.2 瘢痕疙瘩组织I型胶原免疫荧光 | 第36-37页 |
2.3.3 原代瘢痕疙瘩病人成纤维形态观察 | 第37-38页 |
2.3.4 成纤维特异性基因检测 | 第38页 |
2.3.5 瘢痕疙瘩特异性基因检测 | 第38-40页 |
2.4 讨论 | 第40-44页 |
第三章 重编程瘢痕疙瘩患者诱导多能性干细胞 | 第44-59页 |
3.1 实验材料与试剂 | 第44-48页 |
3.1.1 主要仪器、耗材与试剂 | 第44-48页 |
3.2 实验步骤 | 第48-53页 |
3.2.1 制备MEF饲养层 | 第48-49页 |
3.2.2 制作浓缩病毒 | 第49-50页 |
3.2.3 浓缩病毒重编程 | 第50页 |
3.2.4 mRNAs重编程 | 第50-51页 |
3.2.5 iPS细胞培养 | 第51-52页 |
3.2.6 检测浓缩病毒法重编程内源性四因子表达 | 第52页 |
3.2.7 检测浓缩病毒法感染效率 | 第52-53页 |
3.3 实验结果 | 第53-56页 |
3.3.1 浓缩病毒法重编程细胞形态观察 | 第53页 |
3.3.2 浓缩病毒法重编程内源性四因子基因检测 | 第53-54页 |
3.3.3 检测浓缩病毒法感染效率 | 第54-55页 |
3.3.4 mRNAs法重编程细胞形态观察 | 第55-56页 |
3.4 讨论 | 第56-59页 |
第四章 瘢痕疙瘩患者诱导多能性干细胞鉴定 | 第59-72页 |
4.1 实验材料与试剂 | 第59-61页 |
4.1.1 主要仪器、耗材与试剂 | 第59-61页 |
4.2 实验步骤 | 第61-64页 |
4.2.1 碱性磷酸酶(Alkalinephosphatase,AP)染色 | 第61页 |
4.2.2 细胞免疫荧光染色 | 第61-62页 |
4.2.3 检测KD-iPSCs内源性多能性基因表达 | 第62-63页 |
4.2.4 检测KD-iPSCs成纤维基因沉默 | 第63页 |
4.2.5 KD-iPSCs形成拟胚体 | 第63-64页 |
4.2.6 畸胎瘤实验 | 第64页 |
4.2.7 统计学方法 | 第64页 |
4.3 实验结果 | 第64-69页 |
4.3.1 AP染色 | 第64-65页 |
4.3.2 多能性标志物细胞免疫荧光染色 | 第65-66页 |
4.3.3 检测KD-iPSCs内源性多能性基因表达 | 第66-67页 |
4.3.4 检测KD-iPSCs成纤维基因沉默 | 第67页 |
4.3.5 KD-iPSCs拟胚体形成 | 第67-68页 |
4.3.6 畸胎瘤实验 | 第68-69页 |
4.4 讨论 | 第69-72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2-74页 |
5.1 结论 | 第72页 |
5.2 展望 | 第72-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81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第81-82页 |
致谢 | 第82-83页 |
附件 | 第83-9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