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经济作物论文--油料作物论文--大豆论文

我国栽培大豆资源群体籽粒嘌呤含量的变异和遗传解析

摘要第7-9页
ABSTRACT第9-11页
缩略语表及其英汉对照第12-13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3-27页
    1. 大豆籽粒的功能性成分和嘌呤与人体尿酸代谢的关系第13-17页
        1.1 大豆籽粒的功能性成分第13页
        1.2 嘌呤的化学组成和人体内代谢过程第13-15页
        1.3 大豆籽粒的嘌呤含量第15-16页
        1.4 嘌呤含量的测定方法第16-17页
    2. 分子标记的定义及其发展第17-20页
        2.1 分子标记的定义第17页
        2.2 分子标记的发展第17-20页
    3. 数量形状位点的解析方法第20-25页
        3.1 数量性状的特点第20-21页
        3.2 连锁定位的特点和研究方法第21-22页
        3.3 关联分析的特点和研究方法第22-25页
    4.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和技术路线第25-27页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第27-33页
    1 试验材料第27-28页
    2 田间试验设计第28页
    3 试剂与仪器设备第28页
        3.1 仪器设备第28页
        3.2 试剂和材料第28页
    4 样品前处理条件和测定条件第28-29页
        4.1 标准曲线的制作第29页
        4.2 方法的精确度、准确度和稳定性检验第29页
    5 实验数据的处理方法第29页
    6 群体基因型鉴定第29-30页
    7 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分析第30页
    8 群体连锁不平衡的测定第30-31页
    9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第31页
    10 QTL-allele矩阵的建立和不同生态区间等位变异的差异第31-33页
第三章 大豆籽粒嘌呤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第33-37页
    1 色谱分离条件的建立第33-34页
    2 样品水解处理条件的建立第34-35页
        2.1 高氯酸浓度的选择第34页
        2.2 水解温度的选择第34-35页
    3 四种嘌呤线性回归方程和标准曲线的建立第35页
    4 方法的精确度、准确度和稳定性第35-36页
    5 讨论第36-37页
第四章 中国栽培大豆品种籽粒嘌呤含量的表型变异第37-43页
    1 中国栽培大豆群体籽粒嘌呤及组分含量的表型变异第37-39页
    2 中国栽培大豆群体籽粒嘌呤含量的方差分析第39页
    3 中国栽培大豆资源群体不同生态区来源的品种籽粒嘌呤含量第39-40页
    4 籽粒低嘌呤含量大豆品种的筛选第40-41页
    5 讨论第41-43页
第五章 中国栽培大豆资源群体基因型变异的特点第43-49页
    1 栽培大豆资源群体的SNP和SNPLDB的特点第43-45页
    2 中国栽培大豆资源群体的LD分析第45-46页
    3 中国栽培大豆资源群体的系统进化树分析第46-47页
    4 中国栽培大豆资源群体的主成分分析第47-48页
    5 讨论第48-49页
第六章 中国栽培大豆品种籽粒嘌呤含量的遗传解析第49-71页
    1 籽粒总嘌呤含量的遗传解析第49-55页
        1.1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得到的籽粒总嘌呤含量的QTL第49-52页
        1.2 籽粒总嘌呤含量QTL-allele矩阵的建立1.3 不同生态区籽粒总嘌呤含量QTL-allele矩阵的分化第52-53页
        1.3 不同生态区籽粒总嘌昤含量QTL-allele矩阵的分化第53-55页
    2 籽粒腺嘌呤含量的遗传解析第55-61页
        2.1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得到的籽粒腺嘌呤含量的QTL第55-58页
        2.2 籽粒腺嘌呤含量QTL-allele矩阵的建立第58-60页
        2.3 不同生态区籽粒腺嘌呤含量QTL-allele矩阵的分化第60-61页
    3 籽粒鸟嘌呤含量的遗传解析第61-67页
        3.1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得到的籽粒鸟嘌呤含量的QTL第61-64页
        3.2 籽粒鸟嘌呤含量QTL-allele矩阵的建立第64-66页
        3.3 不同生态区籽粒鸟嘌呤含量QTL-allele矩阵的分化第66-67页
    4 中国栽培大豆资源群体籽粒总嘌呤含量的亲本组配设计第67-69页
    5 讨论第69-71页
第七章 全文讨论、总结和创新点第71-77页
    1 全文讨论第71-73页
        1.1 大豆籽粒嘌呤含量的测定方法第71页
        1.2 我国栽培大豆籽粒嘌呤含量测定结果的稳定性第71-72页
        1.3 籽粒嘌昤含量关联分析的结果第72页
        1.4 构建栽培大豆籽粒嘌呤含量的QTL-allele矩阵第72-73页
    2 全文总结第73-74页
    3 创新点第74-77页
参考文献第77-83页
致谢第83页

论文共8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国野生大豆与地方品种群体对斜纹夜蛾抗生性的评价和遗传解析
下一篇:qPCR检测转基因水稻拷贝数以及拷贝数与农艺性状关系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