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汽车工程论文--汽车试验论文--整车试验论文

碰撞载荷下考虑人体差异的胸腔参数化建模及损伤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第1章 引言第10-25页
    1.1 课题背景与研究意义第10-12页
    1.2 课题相关内容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2-23页
        1.2.1 人体特征参数对乘员胸部损伤特性的影响第12-14页
        1.2.2 人体特征参数对胸腔几何形态与肋骨密质骨厚度分布影响第14-17页
        1.2.3 人体肋骨密质骨厚度分布确定方法的研究现状第17-18页
        1.2.4 参数化人体有限元模型的研究现状第18-20页
        1.2.5 尸体试验的研究现状第20-22页
        1.2.6 乘员胸部损伤机理第22-23页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第23-25页
第2章 人体胸腔几何形态的统计学模型建立与特征分析第25-60页
    2.1 本章引言第25页
    2.2 人体胸腔几何形态的统计学模型建立方法第25-36页
        2.2.1 样本的胸腔标志点集获取第26-28页
        2.2.2 样本的胸腔标志点集空间校正与映射变换第28-34页
        2.2.3 样本的胸腔形态矩阵主成分分析与回归分析第34-36页
    2.3 中美人体胸腔几何形态的统计学模型第36-45页
        2.3.1 美国人体胸腔几何形态的统计学模型第37-41页
        2.3.2 中国人体胸腔几何形态的统计学模型第41-45页
    2.4 中美人体特征的多样性对胸腔几何形态特征的影响第45-59页
        2.4.1 中美不同人体特征参数下胸腔几何形态的变化第46-53页
        2.4.2 典型人群中美人体胸椎曲线的差异第53-54页
        2.4.3 典型人群中美人体胸腔形状的差异第54-57页
        2.4.4 典型人群中美人体肋骨角度的差异第57-59页
    2.5 本章小结第59-60页
第3章 人体肋骨密质骨厚度分布的统计学模型建立与特征分析第60-101页
    3.1 本章引言第60页
    3.2 一种基于医学CT图像数据计算人体肋骨密质骨厚度的方法第60-71页
        3.2.1 肋骨样品的制备与CT图像数据的获取第61页
        3.2.2 肋骨样品的密质骨厚度测量第61-63页
        3.2.3 基于医学CT图像数据计算人体肋骨密质骨厚度的方法第63-66页
        3.2.4 人体肋骨密质骨厚度计算方法的关键参数标定第66-69页
        3.2.5 人体肋骨密质骨厚度计算方法的计算精度分析第69-71页
    3.3 人体肋骨密质骨厚度分布的统计学模型建立方法第71-75页
        3.3.1 样本的肋骨密质骨厚度分布集获取第72-73页
        3.3.2 样本的肋骨密质骨厚度分布矩阵主成分分析与回归分析第73-75页
    3.4 中美人体肋骨密质骨厚度分布的统计学模型第75-83页
        3.4.1 美国人体肋骨密质骨厚度分布的统计学模型第75-79页
        3.4.2 中国人体肋骨密质骨厚度分布的统计学模型第79-83页
    3.5 中美人体特征的多样性对肋骨密质骨厚度分布特征的影响第83-99页
        3.5.1 中美不同人体特征参数下肋骨密质骨厚度分布的变化第83-89页
        3.5.2 中美人体特征的多样性对肋骨密质骨厚度分布特征的影响第89-99页
    3.6 本章小结第99-101页
第4章 考虑肋骨密质骨厚度分布的参数化人体胸腔有限元模型的建立与验证..第101-138页
    4.1 本章引言第101页
    4.2 考虑肋骨密质骨厚度分布的参数化人体胸腔有限元模型的建立第101-107页
        4.2.1 参数化人体胸腔有限元模型网格的建立方法第101-105页
        4.2.2 参数化人体胸腔有限元模型肋骨密质骨厚度映射方法第105页
        4.2.3 中美参数化人体胸腔有限元模型第105-107页
    4.3 正向冲击载荷下完整单根肋骨的尸体试验第107-112页
        4.3.1 肋骨样品的制备第107-109页
        4.3.2 试验设置与数据处理第109-110页
        4.3.3 肋骨样品的动态响应与骨折特征第110-112页
    4.4 参数化人体肋骨有限元模型的验证第112-124页
        4.4.1 人体肋骨有限元模型的建立与加载第112-115页
        4.4.2 有限元模型的材料属性第115-116页
        4.4.3 正向冲击载荷下人体肋骨有限元模型的验证第116-123页
        4.4.4 人体肋骨有限元模型对比第123-124页
    4.5 参数化人体有限元模型胸部的验证第124-136页
        4.5.1 正向摆锤冲击载荷下人体有限元模型胸部的验证第125-131页
        4.5.2 侧向摆锤冲击载荷下人体有限元模型胸部的验证第131-135页
        4.5.3 人体有限元模型胸部对比第135-136页
    4.6 本章小结第136-138页
第5章 参数化人体胸腔有限元模型的应用与乘员胸部损伤特性研究第138-155页
    5.1 本章引言第138页
    5.2 三种典型人群的中美年轻人和老年人的人体有限元模型建立第138-142页
        5.2.1 人体有限元模型的建立与单元质量检查第138-140页
        5.2.2 典型人群人体胸腔几何形态的差异第140-141页
        5.2.3 典型人群人体肋骨密质骨厚度分布的差异第141-142页
    5.3 人体有限元模型的加载第142-144页
        5.3.1 正向摆锤冲击载荷下人体有限元模型的加载第142-143页
        5.3.2 侧向摆锤冲击载荷下人体有限元模型的加载第143-144页
    5.4 中美人体特征的多样性对乘员胸部损伤特性的影响第144-154页
        5.4.1 正向摆锤冲击载荷下乘员胸部损伤特性第144-148页
        5.4.2 侧向摆锤冲击载荷下乘员胸部损伤特性第148-151页
        5.4.3 中美各自人体特征参数对乘员胸部损伤特性的影响第151-152页
        5.4.4 中美具有相同人体特征参数的乘员的胸部损伤特性差异第152-154页
    5.5 本章小结第154-155页
结论第155-159页
参考文献第159-169页
致谢第169-171页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171-172页

论文共17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特殊结构的碳复合材料用作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
下一篇:高效纳米结构电极的构建及其超级电容增强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