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2-22页 |
1.1 嗜热真菌的概念 | 第12页 |
1.2 嗜热真菌的生存环境 | 第12页 |
1.3 嗜热真菌的分类研究概况 | 第12-13页 |
1.4 免培养技术在研究真菌多样性中的应用 | 第13-15页 |
1.4.1 免培养技术的研究状况 | 第13-14页 |
1.4.2 免培养技术和纯培养技术在研究群落多样性中的应用 | 第14页 |
1.4.3 免培养技术和纯培养技术在研究热泉真菌中的差异 | 第14-15页 |
1.5 嗜热真菌的应用研究进展 | 第15-18页 |
1.5.1 嗜热真菌的酶学研究 | 第15-16页 |
1.5.2 嗜热真菌产生的耐热木聚糖酶的其他应用 | 第16页 |
1.5.3 嗜热真菌在食用菌生产中的应用 | 第16-17页 |
1.5.4 嗜热真菌在酿酒工艺及食品中的应用 | 第17页 |
1.5.5 嗜热真菌在堆肥处理有机废物中的应用 | 第17-18页 |
1.5.6 极端环境真菌活性代谢产物研究 | 第18页 |
1.6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目的意义及技术路线 | 第18-22页 |
1.6.1 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1.6.2 研究的目的 | 第19页 |
1.6.3 研究的意义 | 第19-20页 |
1.6.4 技术路线 | 第20-22页 |
第2章 嗜热真菌的分离纯化及鉴定 | 第22-32页 |
2.1 材料和仪器设备 | 第22-25页 |
2.1.1 实验材料 | 第22-23页 |
2.1.2 主要仪器和设备 | 第23页 |
2.1.3 主要试剂及配制 | 第23-24页 |
2.1.4 培养基 | 第24-25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5-26页 |
2.2.1 嗜热真菌的分离纯化 | 第25页 |
2.2.2 嗜热真菌的形态观察 | 第25页 |
2.2.3 嗜热真菌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 第25-26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26-30页 |
2.3.1 嗜热真菌的分离 | 第26-27页 |
2.3.2 不同分离培养基的分离效果 | 第27页 |
2.3.3 嗜热真菌的形态描述 | 第27-29页 |
2.3.4 嗜热真菌的系统发育分析 | 第29-30页 |
2.4 小结与讨论 | 第30-32页 |
第3章 高通量测序技术探究热泉真核微生物多样性 | 第32-48页 |
3.1 材料与仪器设备 | 第32页 |
3.1.1 实验材料 | 第32页 |
3.1.2 主要试剂与仪器 | 第32页 |
3.2 方法 | 第32-33页 |
3.2.1 热泉样品DNA的提取 | 第32页 |
3.2.2 ITS基因的扩增及Illumina HiSeq2500 高通量测序 | 第32-33页 |
3.2.3 数据处理 | 第33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33-45页 |
3.4 小结与讨论 | 第45-48页 |
第4章 嗜热真菌产酶菌株的筛选 | 第48-54页 |
4.1 材料与仪器 | 第48-49页 |
4.1.1 试验材料 | 第48页 |
4.1.2 试剂及配制 | 第48页 |
4.1.3 仪器设备 | 第48-49页 |
4.2 试验方法 | 第49-50页 |
4.2.1 试验培养基 | 第49页 |
4.2.2 产酶菌株初筛 | 第49-50页 |
4.2.3 产木聚糖酶菌株复筛 | 第50页 |
4.2.4 木糖标准曲线绘制 | 第50页 |
4.2.5 酶活测定 | 第50页 |
4.2.6 酶活计算 | 第50页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50-52页 |
4.3.1 木糖标准曲线 | 第50-51页 |
4.3.2 产酶菌株初筛结果 | 第51页 |
4.3.3 产木聚糖酶菌株复筛结果 | 第51-52页 |
4.4 小结与讨论 | 第52-54页 |
第5章 一株产木聚糖酶菌株产酶条件的初步研究 | 第54-66页 |
5.1 实验材料 | 第54页 |
5.1.1 菌种 | 第54页 |
5.1.2 试剂及配制 | 第54页 |
5.1.3 仪器与设备 | 第54页 |
5.2 发酵产酶条件 | 第54页 |
5.2.1 基础产酶培养基 | 第54页 |
5.2.2 摇瓶培养条件 | 第54页 |
5.3 发酵产酶培养基的优化 | 第54-55页 |
5.3.1 不同种类的碳源对产木聚糖酶能力的影响 | 第54页 |
5.3.2 不同种类的氮源对产木聚糖酶能力的影响 | 第54-55页 |
5.3.3 不同种类的无机盐对产木聚糖酶能力的影响 | 第55页 |
5.3.4 正交法优化培养基组分 | 第55页 |
5.4 产木聚糖酶菌株培养条件的优化 | 第55-56页 |
5.4.1 培养温度对产木聚糖酶菌株能力的影响 | 第55页 |
5.4.2 初始pH对产木聚糖酶菌株能力的影响 | 第55页 |
5.4.3 接种量对产木聚糖酶菌株能力的影响 | 第55页 |
5.4.4 发酵时间对产木聚糖酶菌株能力的影响 | 第55-56页 |
5.4.5 摇床转速对产木聚糖酶菌株能力的影响 | 第56页 |
5.4.6 正交法优化发酵条件 | 第56页 |
5.5 结果与讨论 | 第56-63页 |
5.5.1 培养基组分单因素优化结果 | 第56-58页 |
5.5.2 菌株THN8 M.albomyces产酶培养基组分优化的正交试验结果 | 第58-59页 |
5.5.3 产木聚糖酶发酵条件的单因素试验结果 | 第59-62页 |
5.5.4 产木聚糖酶菌株THN8 M.albomyces发酵条件优化的正交试验结果 | 第62-63页 |
5.6 小结与讨论 | 第63-66页 |
第6章 嗜热真菌抑菌活性及对球囊线蚓的杀伤作用 | 第66-70页 |
6.1 材料与仪器 | 第66页 |
6.1.1 试验材料 | 第66页 |
6.1.2 仪器设备 | 第66页 |
6.1.3 试剂及配制 | 第66页 |
6.1.4 培养基配制 | 第66页 |
6.2 试验方法 | 第66-67页 |
6.2.1 抑菌活性测定 | 第66-67页 |
6.2.2 发酵液对球囊线蚓的杀伤作用 | 第67页 |
6.3 抑菌试验结果 | 第67-68页 |
6.4 嗜热真菌发酵液对球囊线蚓的抑制作用 | 第68页 |
6.5 小结与讨论 | 第68-70页 |
总结与展望 | 第70-72页 |
结论 | 第70-71页 |
展望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8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80-82页 |
致谢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