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1 引言 | 第11-21页 |
1.1 研究意义与科学问题 | 第11-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3-19页 |
1.2.1 盐沼物质循环 | 第13-14页 |
1.2.2 植被演替对盐沼物质循环的影响 | 第14-17页 |
1.2.3 人类活动对盐沼物质循环的影响 | 第17-19页 |
1.3 论文框架 | 第19-21页 |
2 研究区概况 | 第21-28页 |
2.1 研究区域选择原因 | 第21页 |
2.2 研究区域概况 | 第21-22页 |
2.3 地质地貌特征 | 第22-23页 |
2.3.1 地质特征 | 第22-23页 |
2.3.2 地貌特征 | 第23页 |
2.4 气候气象特征 | 第23页 |
2.5 沉积物与水动力特征 | 第23-25页 |
2.5.1 水动力特征 | 第23-24页 |
2.5.2 水资源条件 | 第24页 |
2.5.3 沉积物特征 | 第24-25页 |
2.6 植被特征 | 第25-26页 |
2.7 人类活动概况 | 第26-28页 |
3 研究材料与方法 | 第28-41页 |
3.1 技术路线 | 第28-29页 |
3.2 野外样品采集 | 第29-33页 |
3.2.1 采样区介绍 | 第29页 |
3.2.2 表层样品采集 | 第29-30页 |
3.2.3 柱状样品采集 | 第30-33页 |
3.3 室内实验分析及数据处理 | 第33-40页 |
3.3.1 粒度实验与数据处理 | 第33-36页 |
3.3.2 碳氮实验与数据处理 | 第36-37页 |
3.3.3 ~(210)Pb实验分析 | 第37-39页 |
3.3.4 相关参数分析 | 第39-40页 |
3.4 数据质量控制与统计方法 | 第40-41页 |
3.4.1 数据质量控制 | 第40页 |
3.4.2 统计学方法介绍 | 第40-41页 |
4 结果 | 第41-64页 |
4.1 粒度特征 | 第41-51页 |
4.1.1 表层粒度特征 | 第41-45页 |
4.1.2 柱状样粒度 | 第45-51页 |
4.2 碳氮含量特征 | 第51-59页 |
4.2.1 表层碳氮含量特征 | 第51-54页 |
4.2.2 柱状样碳氮含量 | 第54-59页 |
4.3 ~(210)Pb比活度特征 | 第59-60页 |
4.4 其他相关参数 | 第60-64页 |
4.4.1 含水率 | 第60-61页 |
4.4.2 湿密度 | 第61-62页 |
4.4.3 地下生物量 | 第62-64页 |
5 讨论 | 第64-79页 |
5.1 植被演替对盐沼物质循环的影响 | 第64-74页 |
5.1.1 植被演替对沉积物粒度的影响 | 第64-65页 |
5.1.2 植被演替对碳氮含量的影响 | 第65-68页 |
5.1.3 盐沼区碳氮含量中的沉积记录 | 第68-70页 |
5.1.4 盐沼区碳氮含量相关性分析 | 第70-73页 |
5.1.5 植被对盐沼湿地固碳能力的影响 | 第73-74页 |
5.2 人类活动对盐沼物质循环的影响 | 第74-77页 |
5.2.1 围垦对沉积物粒度的影响 | 第74-75页 |
5.2.2 围垦对碳氮含量的影响 | 第75-76页 |
5.2.3 围垦区碳氮含量中的沉积记录 | 第76页 |
5.2.4 围垦区碳氮含量相关性分析 | 第76-77页 |
5.2.5 围垦对储碳固碳能力的影响 | 第77页 |
5.3 滨海盐沼内植物演替与人类活动对物质循环的影响 | 第77-79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79-82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79-80页 |
6.2 创新点 | 第80页 |
6.3 存在的问题 | 第80-81页 |
6.4 展望 | 第81-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90页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90-91页 |
致谢 | 第91-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