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8-9页 |
英文摘要 | 第9-11页 |
本论文主要创新点 | 第11-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36页 |
1.1 纳米MOF | 第12-14页 |
1.1.1 MOF的构成与应用 | 第12-13页 |
1.1.2 纳米MOF的优点 | 第13页 |
1.1.3 纳米MOF功能化 | 第13-14页 |
1.2 二维MOF纳米片 | 第14-24页 |
1.2.1 二维MOF纳米片的结构与性质 | 第14-15页 |
1.2.2 二维MOF纳米片的合成 | 第15-22页 |
1.2.3 二维MOF纳米片的应用 | 第22-24页 |
1.3 核壳型MOF | 第24-30页 |
1.3.1 核壳型MOF的构成与特点 | 第24-25页 |
1.3.2 核壳型MOF的设计 | 第25-28页 |
1.3.3 核壳型MOF的发展 | 第28-30页 |
1.4 本论文目标与主要工作 | 第30-31页 |
参考文献 | 第31-36页 |
第二章 霍夫曼型金属有机框架纳米片生物传感平台 | 第36-67页 |
2.1 引言 | 第36-37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37-41页 |
2.2.1 材料和试剂 | 第37页 |
2.2.2 仪器 | 第37-38页 |
2.2.3 单晶结构测定 | 第38页 |
2.2.4 配体4-吡啶膦酸二乙酯(4-PyP)的合成 | 第38-39页 |
2.2.5 配体3-吡啶膦酸二乙酯(3-PyP)的合成 | 第39页 |
2.2.6 单晶hMOF-1和hMOF-2的合成 | 第39-40页 |
2.2.7 粉末hMOF-1和hMOF-2的合成 | 第40页 |
2.2.8 hMOF-1单层纳米片的制备 | 第40页 |
2.2.9 吡啶修饰的hMOF-1纳米片的制备 | 第40页 |
2.2.10 DNA荧光检测 | 第40页 |
2.2.11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 | 第40-41页 |
2.2.12 数据分析 | 第41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41-62页 |
2.3.1 材料设计 | 第41-43页 |
2.3.2 hMOF的结构与配体调控 | 第43-45页 |
2.3.3 hMOF的粉末表征与性质 | 第45-46页 |
2.3.4 hMOF-1单层纳米片的合成与表征 | 第46-50页 |
2.3.5 hMOF-1纳米片猝灭行为 | 第50-52页 |
2.3.6 LMCT的猝灭机理假设 | 第52-53页 |
2.3.7 LMCT的猝灭机理验证 | 第53-57页 |
2.3.8 LMCT机理的位点封闭验证 | 第57-58页 |
2.3.9 纳米片各组分的猝灭作用 | 第58-59页 |
2.3.10 纳米片的DNA传感原理与检测性能 | 第59-62页 |
2.4 结论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7页 |
第三章 核壳型金属有机框架复合物的成像与治疗 | 第67-81页 |
3.1 引言 | 第67-68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68-70页 |
3.2.1 材料和试剂 | 第68页 |
3.2.2 仪器 | 第68-69页 |
3.2.3 PCN-224的合成 | 第69页 |
3.2.4 ZIF-67(Cu)@siRNA@PCN-224(Cu)(PSZ)的合成 | 第69页 |
3.2.5 细胞培养 | 第69页 |
3.2.6 共聚焦成像 | 第69-70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70-76页 |
3.3.1 方案设计 | 第70-71页 |
3.3.2 PSZ的合成与表征 | 第71-73页 |
3.3.3 PSZ对谷胱甘肽(GSH)的响应 | 第73-74页 |
3.3.4 PSZ与细胞孵育浓度和时间优化 | 第74-76页 |
3.3.5 PSZ与细胞的GSH响应 | 第76页 |
3.4 结论 | 第76-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1页 |
附录 | 第81-82页 |
致谢 | 第82-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