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4-32页 |
·课题背景 | 第14-16页 |
·桥梁健康监测概述 | 第16-18页 |
·桥梁健康监测的概念 | 第16-17页 |
·桥梁健康监测的过程 | 第17-18页 |
·桥梁健康监测的发展 | 第18-20页 |
·国外桥梁健康监测的发展 | 第18-19页 |
·国内桥梁健康监测的发展 | 第19-20页 |
·桥梁健康监测技术 | 第20-29页 |
·传感器优化布置 | 第20-23页 |
·模型修正技术 | 第23-25页 |
·结构损伤识别技术 | 第25-29页 |
·亟待解决的问题和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29-32页 |
·亟待解决的问题 | 第29页 |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29-32页 |
第2章 基于损伤可识别性静力传感器优化布设研究 | 第32-46页 |
·引言 | 第32页 |
·基于损伤可识别性的静力传感器布置 | 第32-34页 |
·基本原理 | 第32-33页 |
·优化布设方法 | 第33-34页 |
·数值算例 | 第34-36页 |
·优化算法 | 第36-39页 |
·算法简介 | 第36-37页 |
·流程图 | 第37-38页 |
·算法实现 | 第38页 |
·算法验证 | 第38-39页 |
·工程应用 | 第39-45页 |
·桥梁概况 | 第39-41页 |
·传感器简介 | 第41-42页 |
·损伤模型建立 | 第42-43页 |
·传感器优化布置 | 第43-45页 |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3章 城市立交异型桥梁静力有限元模型修正 | 第46-64页 |
·引言 | 第46-47页 |
·桥梁有限元模型修正概述 | 第46页 |
·桥梁有限元模型修正分类 | 第46-47页 |
·本章研究内容 | 第47页 |
·基于均匀设计方法的异型桥梁静力有限元模型修正 | 第47-51页 |
·目标函数的选取 | 第47-49页 |
·设计参数变量X的选取 | 第49页 |
·均匀设计方法概述 | 第49-50页 |
·基于均匀设计的静力有限元模型修正基本步骤 | 第50-51页 |
·基于响应面方法的异型桥梁静力有限元模型修正 | 第51-52页 |
·响应面方法概述 | 第51-52页 |
·基于响应面方法的有限元模型修正基本原理 | 第52页 |
·实桥有限元模型修正算例 | 第52-61页 |
·实桥概况 | 第52-53页 |
·实桥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53-54页 |
·实桥静载工况的选取 | 第54-55页 |
·实桥静力有限元模型的修正 | 第55-61页 |
·实桥静力有限元模型修正分析 | 第61页 |
·本章小节 | 第61-64页 |
第4章 基于遗传优化神经网络的城市立交桥梁损伤识别研究 | 第64-92页 |
·人工神经网络理论 | 第64-67页 |
·人工神经网络简介 | 第64-65页 |
·BP神经网络基本原理 | 第65-66页 |
·神经网络的损伤识别方法 | 第66-67页 |
·遗传算法理论 | 第67-71页 |
·遗传算法的基本概念 | 第67-68页 |
·遗传算法的操作 | 第68-71页 |
·基于遗传算法的损伤识别方法 | 第71页 |
·遗传优化神经网络理论 | 第71-72页 |
·数值模拟 | 第72-75页 |
·模型概况 | 第72-73页 |
·模态分析结果 | 第73-74页 |
·损伤识别子结构的确定 | 第74页 |
·损伤识别参数的选取 | 第74-75页 |
·模态频率参数对损伤位置的敏感性分析 | 第75-77页 |
·基于模态频率参数的遗传优化神经网络损伤识别 | 第77-84页 |
·单位置损伤识别 | 第77-80页 |
·多位置损伤识别 | 第80-84页 |
·基于静力应变的遗传优化神经网络损伤识别 | 第84-90页 |
·单位置损伤识别 | 第84-88页 |
·多位置损伤识别 | 第88-90页 |
·本章小结 | 第90-92页 |
第5章 预应力混凝土箱型梁桥横隔梁及异形结构计算理论与实践研究 | 第92-112页 |
·横隔梁计算理论与实践研究 | 第92-101页 |
·横隔梁简化计算方法原理 | 第92-93页 |
·横隔梁受力性能理论实践研究 | 第93-97页 |
·简化计算方法 | 第97-101页 |
·结论 | 第101页 |
·预应力混凝土箱型梁桥异形结构计算理论与实践研究 | 第101-112页 |
·桥梁梁格法 | 第102页 |
·工程概况 | 第102-103页 |
·梁格模型建立 | 第103-105页 |
·计算结果分析 | 第105-110页 |
·结论 | 第110-112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12-116页 |
·全文结论 | 第112-114页 |
·展望 | 第114-116页 |
参考文献 | 第116-126页 |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 第126-128页 |
致谢 | 第12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