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2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2-14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4-20页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4-16页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6-20页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20-21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20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1.4 本文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第21-22页 |
1.4.1 创新点 | 第21页 |
1.4.2 不足之处 | 第21-22页 |
第2章 智能交通管理的理论基础 | 第22-27页 |
2.1 基本概念的界定 | 第22-24页 |
2.1.1 智能交通管理系统 | 第22页 |
2.1.2 智能交通管理系统的分类 | 第22-24页 |
2.2 智能交通管理的相关理论 | 第24-25页 |
2.2.1 智能交通管理的具体理论 | 第24页 |
2.2.2 新公共管理理论 | 第24-25页 |
2.3 绿色交通理论 | 第25-26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第3章 我国城市智能交通管理的总体分析 | 第27-35页 |
3.1 我国城市智能交通管理现状案例 | 第27-31页 |
3.1.1 北京智能交通管理现状案例 | 第27-28页 |
3.1.2 广州智能交通管理现状案例 | 第28-29页 |
3.1.3 天津智能交通管理现状案例 | 第29-30页 |
3.1.4 长沙智能交通管理现状案例 | 第30-31页 |
3.1.5 西安智能交通管理现状案例 | 第31页 |
3.2 我国城市智能交通管理存在的问题 | 第31-33页 |
3.2.1 管理体制不健全 | 第32页 |
3.2.2 政府资金投入不足 | 第32页 |
3.2.3 交通设施管理忽略实际需求 | 第32-33页 |
3.3 我国城市智能交通管理存在的制约因素 | 第33-34页 |
3.3.1 交通规划不合理 | 第33页 |
3.3.2 交通路网的规划混乱 | 第33页 |
3.3.3 公共交通吸引力不足 | 第33页 |
3.3.4 城市规模大,运输压力负担过重 | 第33-34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4章 国外先进城市智能交通管理的经验及启示 | 第35-41页 |
4.1 国外智能交通管理系统 | 第35-38页 |
4.1.1 美国城市ITS发展 | 第35-36页 |
4.1.2 日本智能交通体系的架构 | 第36-37页 |
4.1.3 新加坡智能交通体系的构架 | 第37-38页 |
4.2 国外智能交通经验对我国城市发展的借鉴 | 第38-40页 |
4.2.1 形成统筹规划、统一标准的发展理念 | 第38-39页 |
4.2.2 构建以政府主导、企业为主体、技术进步为支撑的发展模式 | 第39页 |
4.2.3 制定立足现实并且有长远发展规划 | 第39-40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5章 我国城市智能交通管理优化策略 | 第41-47页 |
5.1 规划建设优化措施 | 第41-43页 |
5.1.1 加强城市路网规划 | 第41页 |
5.1.2 加强协调道路建设部门与交通管理部门 | 第41-42页 |
5.1.3 交通路网的均衡 | 第42页 |
5.1.4 交通设施的优化工程改造 | 第42-43页 |
5.2 制度方面的优化措施 | 第43-44页 |
5.2.1 制定规范和相关标准 | 第43页 |
5.2.2 协调各有关职能部门,完善信息考核制度 | 第43-44页 |
5.2.3 引入竞争和监督机制 | 第44页 |
5.2.4 营造有序化和规范化的法律法规环境 | 第44页 |
5.3 管理方面的优化措施 | 第44-47页 |
5.3.1 政府管理与产学研机构相结合 | 第44-45页 |
5.3.2 设立高效的专职管理机构 | 第45页 |
5.3.3 分类指导,区别对待各城市之间的差异性 | 第45页 |
5.3.4 交通组织的优化措施 | 第45-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2页 |
致谢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