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21-38页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21-23页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23-33页 |
1.2.1 山地空间异质性和垂直地带性研究进展 | 第23-28页 |
1.2.2 流域水循环模型研究进展 | 第28-30页 |
1.2.3 水资源评价研究进展 | 第30-32页 |
1.2.4 存在的问题 | 第32-33页 |
1.3 论文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33页 |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33-36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33-34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34-36页 |
1.5 本章小结 | 第36-38页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 第38-51页 |
2.1 区域位置和范围 | 第38-39页 |
2.2 地形地貌特征 | 第39-42页 |
2.3 河流与水系 | 第42-43页 |
2.4 气候特点 | 第43-45页 |
2.5 土壤特征 | 第45-46页 |
2.6 土地利用和植被分布 | 第46-48页 |
2.7 社会经济概况 | 第48-50页 |
2.8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三章 太行山区气候-植被-土壤垂直地带性解析 | 第51-96页 |
3.1 山地垂直地带性对水循环过程的影响机理 | 第51-55页 |
3.1.1 山地气候垂直地带性对水循环过程的影响 | 第52-53页 |
3.1.2 山地土壤垂直地带性对水循环过程的影响 | 第53-54页 |
3.1.3 山地植被垂直地带性对水循环过程的影响 | 第54-55页 |
3.2 气候-植被-土壤垂直地带性分析总体设计 | 第55-57页 |
3.3 降水的空间异质性和垂直地带性 | 第57-73页 |
3.3.1 数据说明 | 第57页 |
3.3.2 技术思路 | 第57-59页 |
3.3.3 采用方法 | 第59-63页 |
3.3.4 分析结果 | 第63-73页 |
3.4 气温的空间异质性和垂直地带性 | 第73-77页 |
3.5 植被的空间异质性和垂直地带性 | 第77-87页 |
3.5.1 数据说明 | 第77页 |
3.5.2 采用方法 | 第77-78页 |
3.5.3 分析结果 | 第78-87页 |
3.6 土壤的空间异质性和垂直地带性 | 第87-94页 |
3.6.1 数据说明 | 第87-89页 |
3.6.2 采用方法 | 第89-90页 |
3.6.3 分析结果 | 第90-94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94-96页 |
第四章 考虑垂直地带性的WEP-L模型改进 | 第96-110页 |
4.1 WEP-L模型介绍 | 第96-98页 |
4.2 WEP-L水循环过程模拟原理 | 第98-103页 |
4.2.1 气象数据展布 | 第98-99页 |
4.2.2 产汇流过程模拟 | 第99-101页 |
4.2.3 WEP-L参数化方案 | 第101-103页 |
4.3 考虑垂直地带性的降水和气温展布 | 第103-105页 |
4.4 考虑垂直地带性的植被参数化方案 | 第105-106页 |
4.5 考虑垂直地带性的土壤参数化方案 | 第106-108页 |
4.5.1 土壤水文参数 | 第106页 |
4.5.2 土壤厚度参数 | 第106-108页 |
4.6 汇流参数化方案 | 第108-109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109-110页 |
第五章 改进的WEP-L模型率定与验证 | 第110-120页 |
5.1 分布式模拟单元划分 | 第110-111页 |
5.2 模型率定与验证 | 第111-116页 |
5.3 垂直带径流过程验证 | 第116-118页 |
5.4 结合遥感蒸散发的校验 | 第118-119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19-120页 |
第六章 太行山区水资源时空格局解析 | 第120-147页 |
6.1 基于WEP-L模型的蓝水和绿水评价方法 | 第120-122页 |
6.1.1 蓝水和绿水定义 | 第120页 |
6.1.2 基于分布式水循环模型的蓝水和绿水评价方法 | 第120-121页 |
6.1.3 水资源效用分析 | 第121-122页 |
6.2 蓝水和绿水时空格局 | 第122-135页 |
6.2.1 代际变化 | 第122-125页 |
6.2.2 年际变化 | 第125-129页 |
6.2.3 季节变化 | 第129-133页 |
6.2.4 垂向变化 | 第133-134页 |
6.2.5 高效绿水占比的合理性分析 | 第134-135页 |
6.3 蓝水和高效绿水的演变规律 | 第135-145页 |
6.3.1 趋势性特征 | 第135-138页 |
6.3.2 突变性特征 | 第138-140页 |
6.3.3 随机性特征 | 第140-142页 |
6.3.4 敏感性特征 | 第142-144页 |
6.3.5 ET增长的合理性分析 | 第144-145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145-147页 |
第七章 太行山区未来水资源演变情势 | 第147-161页 |
7.1 气候情景简介与数据处理 | 第147-149页 |
7.2 不同气候情景下太行山区降水和气温的演变 | 第149-152页 |
7.2.1 太行山区未来降水演变 | 第149-150页 |
7.2.2 太行山区未来气温演变 | 第150-152页 |
7.3 不同气候情景下蓝水和绿水演变 | 第152-157页 |
7.3.1 时空演变趋势 | 第152-155页 |
7.3.2 垂向演变 | 第155-157页 |
7.4 对策和建议 | 第157-160页 |
7.5 本章小结 | 第160-161页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61-166页 |
8.1 主要结论 | 第161-163页 |
8.2 创新点 | 第163-164页 |
8.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164-166页 |
参考文献 | 第166-175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75-178页 |
一、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75-176页 |
二、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176页 |
三、获得的奖励 | 第176-177页 |
四、申请的发明专利 | 第177-178页 |
致谢 | 第178-179页 |